广州应用科技学院第八届中国国际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校内选拔赛暨“联通杯”方案

发布日期:2022-03-15

为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回信重要精神,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我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展示创新创业教育成果,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与社会投资对接平台,加快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定于2022年3月至6月举办广州应用科技学院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内选拔赛“联通杯”

一、大赛主题

我敢闯 我会创

二、大赛目的

大赛旨在深化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为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第十一届“赢在广州”暨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各类高水平赛事储备选拔项目,做好项目培育工作。同时进一步探索师生同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用融合,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把教育融入经济社会产业发展,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努力形成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新局面。

三、组织机构

大赛由广州应用科技学院主办,创新创业学院承办,教务处、科研处、学生处、团委、财务处、各二级学院,校企合作企业30家联合协办,由中国联通广州市分公司冠名支持。

(一)成立大赛组织委员会

大赛设立组织委员会(简称大赛组委会),主任由刘剑锋同志担任,副主任由吴舸同志担任,成员由各承办协办单位主任负责人组成。

大赛组委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创新创业学院,办公室主任由荀海鹏同志担任,负责统一协调大赛具体组织和赛务工作。

(二)成立专家委员会

成立专家委员会,由行业企业、投资机构、创业孵化机构、公益组织、学校各专业专家作为成员,负责参赛项目的评审工作,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

(三)资金来源

1.学校设立大赛专项经费,从教学有关经费中列支30万元。

2.各学院根据预定的目标数量和赛事的需要,从专项经费中做出每项目20元的开支计划,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主管校长审批后实施。

3.鼓励校企合作单位赞助,社会团体及个人(校友)捐助,纳入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基金。

四、赛程安排

大赛主要采用二级学院初赛、学校复赛、学校总决赛三级赛制。初赛由各二级学院负责组织,学校复赛和总决赛由各二级学院按照大赛组委会确定的配额择优遴选推荐项目。大赛组委会将综合考虑各二级学院报名团队数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情况等因素分配总决赛名额。

(一)宣传发动:3月14日—3月31日;利用二级学院全媒体广泛宣传、发布活动信息,组织大学生积极报名。

(二)作品创作及二级学院初赛:3月15—4月15日;各二级学院创新创业导师团负责指导学生完成创新创业计划书及路演PTT。各二级学院初赛前要制定详细的比赛实施方案,认真做好项目选拔工作,方案提前报大赛组委会办公室,组委会给予一定的初赛组织经费,经费使用范围主要包含初赛奖金、评审费及必要的业务费,各二级学院应在实施方案中明确经费使用详细计划。项目要求:各二级学院50%以上的参与项目要与我校各专业相结合且具有一定科技成果;30%以上是融入“互联网+”等新兴商业模式;加大对2022年3月20日前完成工商注册的参赛项目的支持力度。

(三)学校复赛:4月16—4月22日:组委会组织校内外专家进行项目材料评审。

(四)集中培训:4月25-5月8日。

(五)学校总决赛暨项目推介:5月中旬。

 

 

五、参赛项目及要求

(一)参赛对象

参赛团队负责人(企业法人)须为我校正式注册学籍的在校生,也可以是我校毕业五年内的毕业生。大赛要求2019级、2020级、2021级在校学生全覆盖参加各二级学院初赛指导项目完成在“大创网”系统报名,报名项目数量不少于学校组织部门给各学院下达的目标数。

各项目组成创新创业团队报名,每个参赛团队成员5-8人,鼓励跨学院、跨专业组建创新创业团队参加比赛。

(二)参赛项目

1、高教主赛道

1)创新创意组(限在校生)。项目具有较好的创意和技术创新,且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形成较为成熟的产品原型、服务模式,2022年4月1日前获得专利授权(含受理)的项目优先晋级。

(2)初创成长组。具有较为合理的商业模式,强调完整性与可行性和盈利能力。参赛项目须在2022年3月20日前完成工商注册,具有一定的经营业绩或达成一定金额的融资意向优先晋级。

2、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

(1)公益组

参赛项目以社会价值为导向,在公益服务领域具有较好的创意、产品或服务模式的创业计划和实践。参赛申报主体为独立的公益项目或社会组织,注册或未注册成立公益机构(或社会组织)的项目均可参赛。

(2)创意组

参赛项目以商业手段解决农业农村和城乡社区发展的痛点问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融合。参赛项目在大赛通知下发之日前尚未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

(3)创业组

参赛项目以商业手段解决农业农村和城乡社区发展的痛点问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融合。参赛项目须在2022年3月20日前完成工商注册。

3、产业赛道

大赛拟设信息产业赛道、智慧体育产业赛道、新零售产业赛道,组委会组织省内外相关领域知名企业联合命题。其中信息产业赛道要求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下一代通讯技术、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紧密结合,发挥互联网在促进产业升级以及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中的作用,服务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智慧体育产业赛道要求创新体育产业模式,服务全名体育、全民健康等国家战略;新零售产业赛道要求参赛项目能够培育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传统商贸业、制造业、农业、能源、环保、建筑、教育、金融、医疗、交通、消费生活等产业转型升级。

(1)说明:在推荐至省赛、国赛时,大赛组委会办公室有权指导修改各项目组别,根据项目实际情况调整项成员、指导老师等,不服从以上说明的项目视为放弃参赛资格。

(二)参赛要求

1、项目须真实、健康、合法,无任何不良信息。参赛项目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所涉及的发明创造、专利技术、资源等必须拥有清晰合法的知识产权或物权;抄袭、盗用、提供虚假材料或违反相关法律法规一经发现即刻丧失参赛相关权利并自负一切法律责任。参赛项目涉及他人知识产权的,报名时需提交完整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所有人书面授权许可书、专利证书等;已完成工商登记注册的创业项目,报名时需提交单位概况、法定代表人情况、股权结构、组织机构代码复印件等相关证明材料。

2、 各二级学院组织参赛项目填写大赛项目统计表(附件2),按时提交项目参赛作品(计划书、PPT)至大赛组委会办公室。

七、奖项及奖励政策

(一)奖项设置

1、大赛设金奖3项、银奖6项、铜奖9项、优秀奖12项;除参照学校《学科竞赛管理办法》标准执行奖励外,对获奖团队给予创新创业孵化基金支持;产业赛道奖项和奖金不计入总数。

 奖:创新创业孵化基金2000元

 奖:创新创业孵化基金800元

 奖:创新创业孵化基金500元

2、获得金、银奖团队的指导教师颁发“优秀指导教师”荣誉证书,除参照学校《学科竞赛管理办法》标准执行奖励外,金奖项目指导教师团队奖励现金2000元,银奖项目指导教师团队奖励现金1000元。

3、大赛设“优秀组织奖”2-3名,对工作表现突出的部门进行奖励,奖金总额20000(根据项目比例分配),用于所在部门创新创业工作开展;同时设“优秀工作者”10名,奖励现金1000元/人。

(二)奖励政策

1、对获奖和优秀的团队按获奖等级进行表彰奖励并优先推荐行业企业、创投风投机构给予支持。

2、获奖团队主要成员可推荐为优秀学生和获得相关奖励资助。

3、获奖项目可优先入驻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享受相关创新创业优惠政策。

4、获铜奖及以上的团队可直接立项本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享受相关资金政策支持。

5、为激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大赛的指导工作,投身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实践,经指导教师个人申报可按规定将项目指导活动给予相应工作量、实践锻炼等认定。

6、获铜奖及以上项目团队成员按照学校学分管理相关规定,予以置换相应课程学分。

 

六、相关要求

(一)各二级学院要认真做好大赛的宣传动员和组织工作。教学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和各教研室共同参与,组织做好初赛和项目推荐工作。要认真组织动员团队参赛,激励更多学生了解“双创”、投身“双创”,为在校生和毕业生参与竞赛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支持,鼓励教师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带领学生创新创业。

(二)专创融合,赛教一体。要求2019级、2020级、2021级在校生全覆盖报名参加大赛,大赛融合《大学生创业基础与实训》《创新思维》课程同时实施。

(三)扎实推进,务求实效。各二级学院要依托此次大赛,把项目挖掘和创新人才培养结合起来,把项目辅导和深化产教融合结合起来,全面调动专业实训平台、校外创新实践基地、优秀校友等资源,全面覆盖、推出亮点,深刻理解各个竞赛环节,有序推进活动。

 

人:吴闻       联系电话:18899659698

电子邮箱:1547571690@qq.com


广州应用科技学院

2022年3月14日

 

感兴趣的同学了解更多请关注:

请选择
地址:广州市增城区朱村街朱村大道东432号 邮编:511370电话:020-82850018 招生专线:020-82856988、82856989(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