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人语:之所谓伟人,是因其雄伟的身影下,有着凡人的真性情,可师可学,可亲可敬。伟大的革命导师恩格斯就是这样的人:为了理想,他甘做“第二小提琴手”,在马克思逝世后担当起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工作和马克思遗稿《资本论》的整理出版;为了爱情,他与女工玛丽相亲相爱,度过紧张而愉快的时光;为了友谊,他为马克思慷慨解囊,拔刀相助;为了事业,他坚持每天工作16个小时,直到生命的尽头。当今人捧读《自然辩证法》《反杜林论》以及《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等名著时,那位美髯络腮、仗义疏财、意气风发且目光如炬的伟大导师仿佛也在透过历史迷雾注视当下,并不断指引着未来的方向。
一
2020年11月28日是恩格斯200周年诞辰。
作为千年伟人,恩格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其诸多成就几乎不可企及——由于固执的父亲的坚持,17岁恩格斯没有读完最后一年中学就开始经商。但他的肄业证书上的评语是:“能毫无困难地理解无论是散文作家或诗人的作品,特别是李维和西塞罗,维吉尔和贺雷西的著作,因而能毫不费力地理解整体的联系,清晰地掌握其思路,能熟练地把拉丁语课文译成德语。”“对德国民族文学史和阅读德国古典著作表现了值得嘉许的兴趣。”——1839年9月的信中,恩格斯对妹妹说,“这里最大的好处是有很多报纸,有荷兰的,英国的,美国的,法国的,德国的,土耳其的和日本的。利用这个机会,我学了土耳其语和日语,这样,我现在懂得二十五种语言。”恩格斯一激动有点口吃,所以有人开玩笑说,恩格斯能结结巴巴地讲二十多种语言。音乐方面,中学时期,他已经写出一些短曲并拿到学校音乐小组去演出,聚会时时常引吭高歌。绘画方面,他擅长速写与漫画,为师生画的漫画惟妙惟肖,颇受赞赏。体育方面,他酷爱骑马,是出色的骑手。同学们戏称他为“乌培河谷学府中公认的领袖”,甚至誉为“德意志的第一学生国王。”
21岁,作为正在服役的“下士炮手”和柏林大学的旁听生,恩格斯矛头直指名噪一时的哲学家谢林,反驳谢林对于黑格尔的攻击。恩格斯匿名发表了《谢林和启示》等两本小册子,被青年黑格尔派政论家卢格誉为“哲学博士”。23岁,他写出《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24岁,与马克思合著《神圣家族》。25岁,出版《英国工人阶级状况》。27岁,因与马克思合作《共产党宣言》震惊欧洲、振聋发聩。而此前他的《共产主义原理》,生动而明确地描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与基本原则,为宣言做了理论上的准备。
他的生命和事业与马克思密不可分。思想上他们相濡以沫、砥砺奋进,共同成为共产主义思想体系的奠基人,其敏锐晓畅与马克思的缜密深刻水乳交融。经济上,他慷慨解囊,拔刀相助——有传记家统计,按照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货币价值,恩格斯为马克思提供的资助超过10万英镑,且经常代替马克思为《纽约每日论坛报》撰稿,使得马克思不致因困窘而搁笔。理论上,马克思去世后,他放下自己的写作,整理并出版《资本论》。他一生为马克思辩护,甘做“第二小提琴手”——当世人把“千年伟人”的赞誉敬献给马克思之际,自然会记起与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血脉相连的恩格斯。在中国,他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至今仍然是中学课文。其中的一段话——“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影响了20世纪的人类生活,而且还将继续解释与推动着人类社会前行。
49岁,恩格斯着手撰写《爱尔兰史》——为此,我们不能不记起那个名叫玛丽的爱尔兰女工,她22岁就与酷爱历史学的恩格斯共同生活。
53岁,基于“对运动的各种形式的认识,就是对物体的认识”的灵感,恩格斯横跨哲学、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开始撰写《自然辩证法》。这部著作写了22年却未终稿:53到56岁写了94篇札记,一篇作为全书精髓的《导言》。彼时柏林大学讲师杜林宣扬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形而上学哲学,迷惑了德国社会民主党的领导与群众,该党领袖威廉·李卜克内西求助于恩格斯,希望他制止这种“杜林热”的蔓延。恩格斯立即停下《自然辩证法》的写作,用三个多月时间涉猎杜林的主要著作,1877年1月初完成了《反杜林论》的引论和第一编《哲学》,在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机关报《前进》上连载。随后又用三年时间写出第二编《政治经济学》、第三编《社会主义》,从而全面、连贯、正面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使《反杜林论》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58岁,恩格斯重操旧业,陆续写了《运动的基本形式》等论文和七十多个札记,四年后恩格斯给马克思写信:“现在必须尽快结束自然辩证法”。无奈马克思突然于1883年3月14日逝世,恩格斯义不容辞担当起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工作和马克思遗稿《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的整理出版工作,1894年10月才最后完成。接着,他又准备整理《资本论》第四卷,并筹备出版马恩全集。无奈半年后的1895年8月5日,恩格斯永久地放下了手中的笔。
恩格斯评价马克思的话,变成了预言与自况: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当我们捧读马克思的《数学手稿》之际,难免会记起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军事理论与语言学、美学的一系列经典论著。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恩格斯评价文艺复兴曰:“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过的最伟大的进步和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这一评价用在马恩时代也恰如其分。
“无情未必真豪杰。”作为性情中人,恩格斯无疑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凡人”。详细了解恩格斯的思想与生平,我们有理由认为“性情中人”与“千年伟人”不仅并行不悖,而且相得益彰。
2017年,牛津大学政治学博士、英国肯特大学政治学教授、世界著名马克思主义学者麦克莱伦教授的《恩格斯传》译本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精炼而流行的“口袋书”告诉我们:近年来人们对马克思的兴趣日益增加,但恩格斯的贡献经常遭到误解和低估。“恩格斯清晰而简洁的写作风格使他的著作非常容易被理解。”
可以说,乐观、积极、热情、正直的人格充分显示出恩格斯“平易”的特色。
马克思的女婿拉伐格如此描述自己眼中的恩格斯:“他总是精神抖擞,衣着整洁,就像在普鲁士军队当志愿兵时准备参加阅兵典礼似的。”与马克思的书籍遍地都是、且常常混杂于家具物品中间不同,另一位专家作家叙述:“恩格斯有条不紊,像一个老女仆,他的书房像一个牙医的诊室,他的书和报纸都以一种无可挑剔的顺序摆放起来。”在恩格斯的房间里,标本与长剑并肩而立,书籍与哑铃相得益彰。
当然,作为性情中人,恩格斯同样有自己的“潇洒人生”。
在不来梅,18岁的恩格斯给挚友威廉·格雷培的信曰:“今天痛饮一番,明天寂寞无聊”“这里没有人可以与我对酌,他们都是庸人。我哼着记忆犹新的学生时代的活泼歌曲,怀着傲慢不羁的大学生的自负心情,独自坐在广漠的荒野里……我想引吭高歌”。马克思的女儿、十几岁的艾琳娜曾经描述过一次酷暑到曼彻斯特见到恩格斯和他的朋友:大家“躺在地板上,喝啤酒、红葡萄酒”以至于“烂醉如泥”——如果说年轻的才子难免恃才傲物,那么,恩格斯的中年依旧随情任性。艾琳娜回忆了1869年的恩格斯——当时他结束了欧门-恩格斯公司的商务,得到了一笔“可观的钱”,即将摆脱“苦刑式”的事务而放胆做职业革命家:“我永远不会忘记,那天早晨他穿上皮鞋最后一次去营业所,他喊得多么高兴:‘最后一次了!’几小时以后,我们站在大门口等他回来,只见他从门前一小片田野里走过来,挥舞着手杖,容光焕发地唱着歌。然后,我们就像过节一样大吃一顿,喝香槟酒,陶醉在幸福中……现在一回想起这些情景,总忍不住流下泪来。”直到第二天,恩格斯还对着马克思欢呼:“好啊!从今天起再不搞可爱的商业了,我是一个自由的人了。”彼时恩格斯已经年届半百。
关于恩格斯的个性,《自白——回答马克思的女儿燕妮(回答于1868年4月)》凸显性情:“您的特点:凡事一知半解/你厌恶的缺点:伪善/您对幸福的理解:饮1848年的沙托-马尔高酒/您对不幸的理解:找牙科医生/您喜爱的英雄:一个也没有/您喜爱的女英雄:太多了,一个也举不出来/您喜爱的菜:凉菜-沙拉、热菜-爱尔兰焖肉/您喜爱的箴言:从容不迫。”彼时恩格斯48岁。
1884年,恩格斯的名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指出:“这一代男子一生中将永远不会用金钱或其他社会权力手段去买得妇女献身,而这一代妇女除了真正的爱情以外,也永远不会再出于其他某种考虑而委身于男子。”而恩格斯自己便是身体力行的楷模。他没有寻求“门当户对”,而是与女工玛丽相亲相爱,度过了紧张而愉快的时光。玛丽1863年突然去世,他写信给马克思:“我无法向你说出我现在的心情。这个可怜的姑娘是以她整个心灵爱我的。”“我感到,我仅余的一点青春已经同她一起埋葬掉了。”更值得一提的是,过了一段,恩格斯与玛丽的妹妹莉希走到了一起。他后来写道:莉希“是一个地地道道血统的爱尔兰无产者,她对本阶级的天赋的爱,对我是无比珍贵的,在关键时刻,这种感情给我的支持,比起‘有教养的’‘多愁善感的’资产阶级小姐的细腻和小聪明可能给予的总要多些”。是的,一个为工人的利益不惜抛头洒血的理论家,必将得出这样
爱的结论,必将付诸如此爱的实践。
总而言之,恩格斯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会登上“神坛”,他是那样活泼可爱,可敬可亲,可师可学。他说:“我放弃了资产阶级的社交活动和宴会、波尔图酒和香槟酒,把自己的空闲时间几乎全部用来和普通工人交往;这样做,我感到既高兴又骄傲。”他说:“到那广阔的天地中去,冲破种种谨小慎微的束缚,达到‘积极有为’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多么希望今天的“公仆”们克绍箕裘,继续恩格斯的事业,都能够走进工人、农民工的生活,能够写出几部类似《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大著。
作为继马克思之后的工人运动的思想导师与组织领袖,晚年的恩格斯每天要阅读德、英、意等国日报7种;浏览美、意、法等国周报17种;与欧美同仁用十几种语言通信;19世纪80年代出版的德文、法文、俄文、英文、丹麦文《共产党宣言》都是由恩格斯自己挑选译者并审阅译文、写出新的序言。仅仅校阅《资本论》的译稿,就是非同一般的浩大工程。同时,他还要筹集出版马克思和自己的全集——是一次出完全部著作而不是分集出版。还要修改自己的《德国农民战争》,写完已经是半成品的《自然辩证法》《爱尔兰史》和《德国史》……
就这样,这位全力支持“工人一天八小时工作制”的人,自己一天工作16小时,晚餐咚咚哐哐的锣声充耳不闻,因为“为了找出错误,我就得钻到通常的排印差错中去”!
终于,这一架不知疲惫的机器显出了老态。74岁的恩格斯给劳拉写信说:“我的状况如下:74岁,我才开始感觉到它,而工作之多需要两个40岁的人来做。真的,如果我能够把自己分成一个40岁的弗·恩格斯和一个34岁的弗·恩格斯……”而此际他已经写好了遗嘱:“我至望将我遗体火化,而我的骨灰,一有可能就把它沉入海中。”
1895年8月5日,恩格斯在伦敦与世长辞。欧洲近150种报纸刊登了讣告。列宁的悼文引用了涅克拉索夫的诗句:“一盏多么明亮的智慧之灯熄灭了,/一颗多么伟大的心脏停止跳动了!”
龚定庵诗云:“之美一人,哀亦过人,乐亦过人。”作为千年伟人与性情中人,恩格斯伟大的初心与日月共存。
(作者:我校教授 宋立民 编辑:梁艳珍 ) 来源: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