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下午,人工智能与电气工程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在S1-214会议室举行“说专业”专题汇报活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车辆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智能制造工程、机器人工程、自动化及人工智能九名专业负责人齐聚一堂,围绕专业建设、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展现学院在服务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升级中的教育实践与创新探索。学院副院长龙志主持本次活动。
聚焦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协同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负责人陈洪东介绍,专业以“强电与弱电结合、软件与硬件结合”为特色,构建“通识教育+专业实践+创新研发”三级培养体系,实践学分占比达33.5%,并与广州智光电气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业共建实习基地,助力学生“毕业即上岗”。通信工程专业负责人曾霞提到,依托华为ICT产业学院,新增“数据通信”“鸿蒙生态”等前沿方向,课程设置紧密对接产业链需求,毕业生岗位匹配度达87%。机器人工程专业负责人任齐介绍机器人工程专业定位智能机器人,联合优必选共建产业学院,教学资源雄厚,就业率超95%,规划2025年建成千万级项目。
瞄准技术前沿,强化实践能力
车辆工程专业负责人张武指出,面对智能化与自动驾驶技术挑战,专业增设新能源与智能网联课程,并规划校企联合毕业设计项目,推动学生能力与行业需求“零距离”衔接。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张学文表示,通过优化课程结构、新增“三维软件设计”等实践课程,解决传统课程与新技术脱节问题,强化学生机电一体化设计能力。
赋能智能制造,探索交叉学科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谷吉海强调,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等核心技术已融入课程体系,通过“端-边-云协同”教学模式,培养能主导智能工厂设计与优化的复合型人才。自动化专业负责人刘雁提出“自动化+”理念,融入机器人工程与物联网技术,并与优必选共建产业学院,开设物流机器人方向,助力大湾区智能制造产业升级。
创新驱动发展,培育AI新势力
人工智能专业负责人黄梓琛介绍,专业以“AI+机器人”“AI+通信”交叉课程群为核心,引入大模型开发、边缘计算等前沿内容,并建设高性能算力实验室,学生在国家级竞赛中屡获佳绩,展现“以赛促学”成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朱赟海则通过“竞赛+项目”双驱动模式,近三年学生在“互联网+”等赛事中获国家级奖项2项,实践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此次“说专业”活动不仅展现了学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深耕细作,更彰显了其立足湾区、服务产业的使命担当。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产教融合,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更多“敢闯会创”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供稿人:陈科杰 编发:邓张仁 初审:胡彩云 复审:余晓锣 终审:解成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