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荣

发布日期:2022-04-24


王利荣,女,汉,籍贯湖南,二级教授、博导,中共党员,博士。


工作经历:

1981.09-1985.07,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就读于西南政法大学法律系;

1985年至2021.06,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

2021.06至今,广州应用科技学院法政学院副院长。

社会兼职:

1. 中国刑事执行学会副会长(拟);

2. 司法行政戒毒协会常务理事;

3. 中国犯罪学会理事;

4. 中国检察学会理事;

5. 重庆市人民检察院法律业务咨询专家;

6. 重庆市司法局人民监督员。

学术地位及影响:

在《法学研究》、《中外法学》、《法商研究》、《现代法学》、《法学》、《法制与社会发展》、《法学评论》、《法律科学》、《政治与法律》、《当代法学》、《人文杂志》、《江苏社会科学》、《浙江社会科学》等CSSCI权威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涉及刑法理论、刑事政策理论、犯罪学、行刑一体化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学术论文100余篇,有23篇论文被人大复印刑事法学等资料转载,数十篇论文被高校文科文摘、犯罪学论丛、刑法评论、中国监狱学刊、中国司法、中国疑难案例分析等刊物或书籍摘载、转载或收录。科研字量逾二百万,科研范围涉猎中国传统刑狱思想演变、理论犯罪学、刑事执行法学、刑法基本原理、毒品犯罪,量刑制度、制度性犯罪预防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领域。主编参编全国自考教材、北师大刑科院教材、西南政法大学教材等六部。目前关于量刑思维方法,行刑一体化,保安处分,毒品问题治理等重大理论与实践层面,都有一系列理论建树,被公认是具有学术开创性的成果。

主要学术成果:

课题:

1. “制度反腐视野下没收行贿获利的研究”,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持

2. “狱政法律问题研究”,国家社科基金(获得司法部一等奖),主持

3. “平安重庆的重大举措——社区矫正的两个支点”,2010重庆社科重点基金项目,主持

4. “信息时代监狱管理模式创新”2005年国家社科基金,主持

5. “刑事执行的检察监督问题研究”,最高人民检察院重点项目,主持

6. “量刑监督的途径与制度构建”,最高人民检察院理论项目,主持

7. “中国行刑制度的创新”,省部级理论项目,主持

8. “文本何以承载其重--破解量刑改革路径”,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主持

9. “突破与创新:深度推进社区矫正的重大抉择”,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司法部),主持

10. “国家治理视野下的强制隔离处遇”,中国法学会部级课题,主持2015年

11. “未成年人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实证研究”,2017中国法学会一般项目,主持

12. “量刑监督的途径与制度构建”,2011年最高人民检察院课题,主持

13. “国家治理视域下强制隔离戒毒制度的创新”2020年司法部国家与社会治理理论与实践一般课题,主持

14. “自由刑执行衔接研究”,202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主持

专著:

1. 《行刑法律机能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07月

2. 《中国监狱史》,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05月

3. 《信息时代的监狱管理模式创新》,中国检察出版社,2009年01月

4. 《量刑说理机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2年01月

论文:

1. 《罪犯改造价值与冲突》,载《法学研究》,(被高校文科文摘转载),2001年第01期

2. 《对常见犯罪量刑基准的经验分析》,载《法学研究》,2009年02期

3. 《简论未成年人教养体制改革与立法》,载《现代法学》,1993年02期

4. 《论刑罚配置中的法官裁量权》,载《中外法学》,2005年04期

5. 《多维视角下的犯罪评价 》,载《犯罪研究》,2003年第02期

6. 《秩序整合与法律示范》,载《中外法学》,2000年04月

7. 《论行刑教育化》,载《法律科学》,1999年第02期

8. 《刑法理性与规则意义》,载《人文杂志》,2002年第02期

9. 《制度性教养的命运与立法选择》,载《中外法学》,(《理性与秩序》转载,储槐植,陈兴良主编),2001年06月

10. 《依法治国与法文化传统.》,载《 探索》,1998年第02期

11. 《对推进中国法治的几点思考》,载《探索》, 1998年06期

12. 《中国社会转型期间的犯罪对策》,载《犯罪与改造研究》,2001年1

13. 《百年狱制改良的两大历史关联》,载《犯罪与改造研究》,1999年5

14. 《以权力制约权力》,载《犯罪与改造研究》,2002年04期

15. 《完善并处罚金执行规则与制度的基本思考》,载《财产刑执行的调查与研究》,赵秉志主编,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11月

16. 《论行刑权的两种走势》,载《政治与法律》, 2001年第03期

17. 《劳教制度执行管理研究》,载《法学》,2001年第06期

18. 《完善犯罪预防的重要尝试》,载《人民检察》,2003年1月

19. 《寻找行刑法的原动力》,载《法学评论》,2000年1月

20. 《关于"重返社会"的再探讨》,载《中国监狱学刊》,(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 2001年02期

21. 《只有创新,才有特色》,载《中国监狱学刊》,2000年01期

22. 《再谈假释适用》,载《中国监狱学刊》,2002年04期

23. 《宋代劳役监初探》,载《中国监狱学刊》,(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1997年02期

24. 《我国行刑法制的现状与趋势》,载《刑事法评论》,陈兴良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06卷

25. 《暂缓不起诉,并无不当》,载《社会科学报》,2003年4月17

26. 《从个案尝试看法律的生长点》,载《社会科学报》,2003年7月13

27. 《也谈管制刑的法律调整》,载《中国刑事法杂志》,(被中国监狱学刊转载),2000年第04期

28. 《检察权与执行权的互动研究》,载《金陵法律评论》 2002年4月

29. 《减刑运作与刑罚的合理弹性》,载《云南法学》, 2002年2月

30. 《对非法经营罪的认定与处罚》,载《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02年3月

31. 《减刑运作与刑罚合理弹性》,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1年01期

32. 《论刑事执行制度与法律的完善》,载《北京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2000年04期

33. 《完善未成年人教养制度的思路》,载《青少年犯罪研究》 (刊于《青少年犯罪问题》),1997年05期

34. 《抗日根据地的狱制特色》,载《现代法学》,1991年06期

35. 《劳动改造是中国行刑理论的核心》,载《探索》,1993年05期

36. 《关于非法经营罪的认定与处罚》,载《西南政法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37. 《从传统劳役刑看中国行刑制度的发展》,载《中外监狱史研究文集》,法律出版社,2002年07期

38. 《人性与刑罚 刑法适用问题研究》,长安出版社,2002年10月

39. 《关于金融犯罪认定的若干思考》,载《犯罪认定与刑罚研究》,重庆出版社,2000年07月

40. 《也谈完善刑事执行法制的基本思路》,载《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41. 《刑事执行中关键技术的运用和创新》(与聂宁、宗雄信合著),载《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42. 《我国行刑权的合理构建》,载于《刑事法评论》,陈兴良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09卷

43. 《关于假释适用的若干认识》,载《广西政法干部管理学报》,2003年01期

44. 《论刑事执行监督的法律根据》,载《司法改革与理性选择》,重庆出版社2002年7月

45. 《完善犯罪预防的重要尝试--谈我国第一个"社会服务令"》,载《人民检察》,2003年03期

46. 《论刑事执行监督的法律根据》,载《司法改革与理性选择》,重庆出版社2002年7月

47. 《完善犯罪预防的重要尝试--谈我国第一个"社会服务令"》,载《人民检察》,2003年03期

48. 《从司法预防视角谈社区矫正制度的发展思路》,载《法治论丛》,2004年02期

49. 《什么影响了我们的评判?--对一桩刑事案例的调查分析》,载《金陵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50. 《刑罚、行刑法新解》,载《现代法学》 2001年第04期

51. 《社区矫正制度化的若干建议》(与万菁合著),载《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52. 《普通累犯制度的法律解析》,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5年06期

53. 《犯罪学理论研究的现实困境》,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54. 《加强自由刑执行监督之我见》,载《人民检察》,2005年23期

55. 《推进社区矫正制度化的若干重要问题》,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56. 《罪犯改造新模式的法理基础》,载《法学论坛》,2006年第04期

57. 《是历史清算,还是范式转换》,载《理性与秩序》,储槐植,陈兴良主编,法律出版社,2002年08月

58. 《论量刑的合理性 》,载《西南大学学报》,2007年03月

59. 《解释犯罪与价值中立》,载《现代法学》,2004年02期

60. 犯罪与法律责任的均衡之义》,载《法治论丛》,2008年05期

61. 《强制戒毒的现制调整与合理定位--实施<禁毒法>的两大要点》,载《犯罪学论丛》(第七卷),王牧主编,2009年09期

62. <违法行为教育矫治法>法案理应搁置》,[司法部重点课题《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刑法热点问题研究--惩治毒品犯罪的理论与实践》(07SFB1005)的部分成果],载《法学论坛》,2009年04期

63. 《也是犯罪与责任相均衡--对附条件"犯罪赔偿"的价值分析》,载《法律科学》,2009年04期

64. 《场所强戒由谁监督?》,载《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9年05期

65. 《案外情节与人身危险性》,载《现代法学》,2006年04期

66. "组织涉黑"性质的界定及其引申》,载《重庆社会科学》,2010年01

67. 《利用职务便利承揽设计业务获利的行为如何定性》,载《人民检察》,2010年14期

68. 《国际社会处罚黑社会性质犯罪的基本经验》(与范玉合著),载《中国审判》,2011年02期

69. 《社区矫正应向何处去--以重庆市试点情况为切入点》,载《刑事法评论》,陈兴良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01期

70. 《再谈社区矫正制度方案的调整--以〈刑法修正案〉(八)的公布实施为视角》(合著),载《社会科学战线》(与郝川合著),2011年第04期

71. 《涉黑犯罪财产之没收与追缴》,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11年第05期

72. 《限制死刑适用的司法途径――对内地某中等城市死刑裁量的考察分析 》,载《刑法评论》(第8卷),赵秉志主编 ,法律出版社,2005年12月

73. 《我国刑罚体系结构再协调问题之思考--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为分析样本》,载《中国检察官》,2011年13期

74. 《刑事执行中的检察监督》,载《中国检察》(书名),检察出版社,2003创刊卷

75. 《应确立常见犯罪的量刑规则--以许霆案为视角》,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8年第4期

76. 《我国刑罚体系结构再协调问题之思考--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为分析样本》,载《法商研究》,2011年03期

77. 《未成年人收容处遇的现实阻却--从向度关系视角》(与蔡伟文合著),载《青少年犯罪问题》,2012年02期

78. 《划分盗窃犯罪圈的基本规律》,载《现代法学》,2011年第04期

79. 《简谈劳教强戒模式》,载《犯罪与改造研究》, 2003年02期

80. 《合理调整长期自由刑执行的杠杆》(合著),[2010年教育部重点项目"文本何以承载其重--破解量刑合理性的路径"](项目编号:10XJA820004)的阶段性成果),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12年05期,转载《刑罚体系结构的改革与完善》,赵秉志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07月

81. 《建立量刑规则体系与判罚说理机制》,载《检察日报》,2013年01月25日

82. 《记载量刑经验的制度方式--以〈最高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为分析样》(与张孟东合著),载《人民司法》,2012年23期

83. 《再谈监禁刑执行变更范式的转换.》,载《政法论丛》,2012年06期,同年人大复印资料《刑事法学》转载。

84. 《开启理性判罚之门--由公诉人建议量刑谈起》(与娄永涛合著),载《理论月刊》,2013年02期

85. 《社区戒毒康复机制研究--以贵州"阳光工程"为分析样本》(与张凯伦合著),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86. 《专家学者谈瘦肉精与食品安全监管》(与李洁等合著),载《中国审判》,2011年05期

87. "慎罚"的当代诠释--由《刑法修正案(八)》展开.Contemporary Interpretation of "Cautious Punishment":Comment on the "Criminal Law Amendment (8)》,载《浙江社会科学》,2013年03期

88. 《为重构刑罚学说寻求新方法》,载《法学研究》,2013年01期

89. 《新增禁令于管制的理性诠释》,载《当代法学》,2013年06期

90. 《改写历史的两种手法:再论劳动教养制度改革》(合著),载《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3年03期

91. 《修法视阈:证据犯罪罪名体系的重构》(合著),载《江苏社会科学》,2014年03期

92. 《社区矫正语境中的观护与观察》(与程炀合著),载《海峡法学》,2014年01期

93. 《完善审判权运行机制 着力化解涉诉信访》,载《人民法院报》,2014-05-01

94. 《检视"打黑"对策》,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14年03期

95. 《判罚结论的理性证立--由量刑说理切入》(与张孟东合著),载《法律科学》,2015年06期

96. 《论量刑情节的侦查取证》(与揭萍合著),载《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5年05期

97. 《后劳教时代预防犯罪资源的再利用》(与张凯伦合著),载《法律适用》,2016年03期

98. 《毒品消费与供给关系实证分析--以江西省毒情为样本》(与揭萍合著),载《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6年01期

99. 《对"运动式"治理毒品的反思--由N市"百城禁毒会战"的开展切入》(与揭萍合著),载《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6年01期

100. 《异种自由刑数罪并罚如何适用法律》(与张吉喜等合著),载《人民检察》,2015年20期

101. 《对醉驾入刑司法效果的实证研究--以重庆市A法院相关审判数据及判例为主要样本》(与李鹏飞合著),载《厦门大学法律评论》,2014年02期

102. 《论犯罪危害评价的一般观念与特殊需要》(与唐正祥合著),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年04期

103. 《毒品治理模式:运动式应服务于制度化--基于"全国百城禁毒会战"实效评估》(与揭萍合著),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3期

104. 《侵财次数、数额的定性作用--写在多次抢夺入罪之际》(与严昕合著),载《刑法论丛》,2015年04期

105. "毒品未流入社会"的从轻依据--兼谈贩卖毒品既遂标准》》(与马党库合著),载《法律适用》,2016年12期

106. 《论<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视野下的"没收违法所得"》(与谢玲合著),载《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7年02期

107. 《行刑一体化视野下的矫正体制架构--写在<社区矫正法>征求意见之际》,载《当代法学》,2017年06期

108. 《侮辱国歌行为的入罪分析:基于《刑法修正案(十)》的解读》(与邱可嘉合著),载《学术论坛》,2017年06期

109. 《严控再次犯罪指标下的行刑误区》,《政治与法律》2018年第11期

110. 《枫桥经验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光明日报》,2018年12月

111. 《监禁场域的佛教救赎》,《澳门法学》,2018年秋季卷

112. 《论中间制裁的本土化构建》,刑法评论,2020年第67卷

松田校园服务

松田校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