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工程专业电子白皮书

发布日期:2022-09-23

我校物联网工程专业成立于2013年,于2013年开始招收“物联网工程专业”本科生,学制四年,工学学位。

一、 专业定位及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行业人才需求为导向,结合粤港澳大湾区与广东地方经济发展对物联网专业人才的需求,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系统掌握物联网的相关软硬件基础理论、方法和技能,具备计算机技术、电子电路技术、嵌入式技术、感知技术、通信技术等信息领域宽广的专业知识及物联网综合应用及工程项目开发能力,同时具备在本专业领域跟踪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等能力,富有团队合作精神、开拓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

毕业生能够胜任智能家居、智能穿戴、智能交通、智慧农业、智慧城市、环境监控等物联网相关领域从事系统设计、系统集成、技术开发与支持等工作岗位,或考取相关专业研究生进一步深造。

学生经过4年的学习达到以下具体目标:

培养目标1: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

培养目标2:具有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培养目标3:系统掌握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常用软件开发语言及开发工具的使用,受到良好的软件开发科学思维和编程能力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软件系统研究和开发的基本能力;

培养目标4:系统掌握计算机技术、电子电路技术、嵌入式技术、感知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等领域的宽广硬件基础知识,具有工程实践能力;

培养目标5:掌握物联网工程项目开发的基本流程、方法和常用工具使用,具有设计、开发、应用物联网技术的能力,掌握硬件电路设计与调试、软件系统开发、网络通信组网等综合能力,并具有扎实的物联网的设计、分析、测试和工程实践能力;

培养目标6:具有良好的沟通交流、团队协作能力,适应多学科工作环境;具有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

二、 培养规格

修业期满,符合国家和学校相关规定,修读完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成绩合格,获得应修169学分;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根据工程认证教育要求,结合本专业培养目标和特色,毕业生应获得以下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毕业要求:

(一)素质要求

毕业要求1:(合格的思想政治素质)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为祖国富强和人类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的品格,具有良好的道德和健全的法制意识。

毕业要求2:(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具有良好的文字、语言表达能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具有求真务实的科学素质,懂科学,爱科学,追求真理。

毕业要求3:(扎实的专业技能素质)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有从事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和适应现代社会的竞争意识、浓厚的环境保护意识、价值效益意识、求实创新意识。

毕业要求4:(较高的职业素质)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项目团队中承担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能够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

毕业要求5:(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具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具有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承受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二)知识要求

毕业要求6:(通识教育知识)能运用人文科学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知识达到“人格塑造、知识学习、能力锻炼”的通识教育“核心三要素”目标。

毕业要求7:(专业基础知识)正确理解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的基础知识及概念,以及在物联网工程实际应用的意义;掌握物联网工程专业基础知识,能够应用其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毕业要求8:(软硬件基础知识)系统掌握物联网工程常用软件开发语言及开发工具的使用,掌握计算机技术、电子电路技术、嵌入式技术、感知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等领域的宽广硬件基础知识;掌握物联网工程项目开发的基本流程、基本方法和常用工具使用。

毕业要求9:(专业知识)掌握能够将物联网系统开发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用于物联网系统分析、设计、开发、测试和维护升级;能分析和解决物联网系统开发过程中的复杂工程问题。

(三)能力要求

毕业要求10:(专业能力)能紧跟当前流行技术,设计、开发满足实际需求的软件系统解决方案;具备运用物联网技术、计算机硬件技术、嵌入式技术、感知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等相关技术搭建物联网系统硬件环境的能力。

毕业要求11:(综合能力)具备良好的语言沟通、文字表达以及资源获取与信息处理能力;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和方法,将工程管理的原理运用到物联网项目设计和管理中。

毕业要求12:(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对科学技术最新发展动态及物联网工程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有一定的了解,在工程项目中体现创新、创业思维。

毕业要求13:(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具备持续学习和适应社会和技术发展能力

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的支撑关系关系如下表所示:

毕业要求

培养目标1

培养目标2

培养目标3

培养目标4

培养目标5

培养目标6

毕业要求1

H

毕业要求2

M

M

M

毕业要求3

H

H

毕业要求4

H

L

H

毕业要求5

M

L

毕业要求6

H

M

L

毕业要求7

H

H

L

L

毕业要求8

H

H

H

毕业要求9

M

M

H

毕业要求10

M

H

H

M

毕业要求11

L

L

H

H

毕业要求12

M

L

L

H

H

毕业要求13

H

注: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支撑度强度分别用H(高)、M(中)、L(弱)表示。

三、 课程体系

物联网工程专业坚持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深度融合,既培养学生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运用专业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又培养学生跨学科理解和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能力,支持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构建课程体系、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和“第二课堂成绩单”人才培养项目,统筹人才培养全过程。在课程体系中,横向拓宽学科融合,构建和完善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及专业群平台;纵向深化产教融合,构建对接专业岗位(群)能力的专业模块课程,突出学科基础扎实、专业基础相通、专业岗位相关的人才培养要求。最终构建“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及专业群平台+专业模块+创新创业教育模块”课程体系。

(一)专业核心课程设置


序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期

1

物联网硬件基础

64

1

2

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64

3

3

计算机网络

48

4

4

操作系统

64

4

5

嵌入式系统与接口技术

64

4

6

嵌入式LINUX应用开发

64

5

7

无线传感器网络

64

5

8

物联网通信技术

64

6

9

移动应用开发

48

6

10

物联网应用系统设计

32

6

(二)独立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

课程类别

序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实践类别

课程

设计

实验

实训

实习

独立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

通识教育实践

1

入学教育

0

2

军事技能

2

3

劳动教育

2

学科专业基础实践

1

物联网硬件基础实训

1

2

前端技术基础实训

1

3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

1

专业能力实践

1

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设计

1

2

嵌入式系统与接口技术课程设计

1

3

Python应用项目实训

1

4

物联网专业基础综合设计

2

5

前端项目实训

1

6

移动应用开发实训

1

7

物联网应用项目实训

2

专业综合实践

1

企业现场调研

1

2

职业人素质教育

2

3

企业实践锻炼

4

4

毕业论文(设计)

6

5

职业能力拓展/校企双元合作开发课程

2


四、 师资队伍

本专业重视整体教师职称结构的科学与合理,把它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主要内容。专业现有专兼任教师12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5人,具有丰富经验的双师型教师5名。

不断完善和细化师资队伍的组成,通过人才引进、进修、培训等手段,促使师资队伍的年龄、学历、职称、学缘、专业等主要结构指标达到科学合理,重点专业课、主干课等主要教学队伍的梯队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以中青年为主、整体结构合理、发展趋势好的教师队伍。

五、 教学条件

目前物联网工程专业具有3个专业实验室和3个工作室:物联网实验室、物联网与智能技术应用实验室、物联网工程基础实验室、智慧城市工作室、数字媒体技术工作室、数学建模工作室。

同时本专业重视实习基地建设,不断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已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7个,包括:广州粤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深圳信盈达科技有限公司、广州风标电子有限公司、广州东软睿道教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广州市靖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漫动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广州漫游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等.每个公司根据自身的特点设计了不同的实习实训培养方案,形成了校内设计理论与技能教学、课程实训和毕业实习相结合的教学实践体系,设施满足因材施教的实践教学要求,对学生专业实践技能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 专业特色

1. 基于OBE、CDIO及新工科建设等经验,实施从学生入学的专业导论到毕业设计全程项目化智慧教育(SmartPBL)改革方案,通过项目融入产业、拓宽专业、贯穿学业、支撑创业、丰富就业(五业整合)。

2. 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强调工程实践。落实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

3. 第二课堂教学体系作为实践教学环节的有益保障,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形式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