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学院成功举办“创新点亮人生、科技融入理想”学科竞赛交流分享会

发布日期:2024-10-30

2024年10月29日,计算机学院在J2-401教室隆重举办了一场主题为“创新点亮人生、科技融入理想”的计算机类学科竞赛交流分享会,活动采取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吸引了众多师生的积极参与。

 

会上,计算机学院副院长沈兰老师首先回顾了我院在过去三年中在学科竞赛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截至10月份,我院学子在各大学科竞赛中获奖项目已超过200项,且在蓝桥杯、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等教育部认可的顶级赛事中荣获全国一等奖的历史最好成绩。这些成绩不仅彰显了我院学子与全国高校优秀学生同台竞技的实力,也体现了他们勇于挑战、追求卓越的精神。

 

接下来沈兰副院长计算机类的学科竞赛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介绍了教育部认可的《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分析报告》竞赛目录和观察目录,并将所有的学科竞赛划分为三种类型:学科理论型、学科应用型和创新创业及实践类,分别介绍了不同类型竞赛的特点和备赛策略与技巧。

 

学科理论型竞赛大多为考试型的比赛,而且一般为个人赛抹着泪比赛注重基本功,看重个人的理论功底以及基本功扎实的情况,应在日常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注意进行相关训练,针对性地提升个人能力。代表性的大赛有蓝桥杯、ACM-ICPC、CCPC、华为大学生ICT技能大赛。

学科应用型竞赛一般是团队赛,以完成项目和提交作品方式进行。这项比赛由于存在团队合作,以及开放性比赛,因此也考察了学生软实力的水平。准备这类比赛最重要的是组建一个靠谱的队伍,而且通常需要提前做好周期性准备,建议同学们大一就关注并加入任课老师或者高年级同学的团队,利用课余实践跟着项目有目标地进行学习和训练,完成一个可持续发展及不断改进完善的作品。代表性的大赛有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芯片与系统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挑)。

创新创业及实践类是国家和社会近年特别重视的一类比赛,竞赛目标是强化创新意识、引导创意思维、锻炼创业能力、倡导团队精神。比赛形式通常是结合专业作品进行创意挖掘或者创业训练,制定并提交商业计划书,因此更加强调专创融合,可以跨学科跨专业组成多元化团队参加比赛,如计算机类专业加上电子商务、经管、文传等专业,团队成员发挥各自专业强项,完成更优质的参赛作品。代表性竞赛有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 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小挑、创青春)、“创客广东”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 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等。

沈兰副院长鼓励同学们在完成日常课程学习的同时,积极关注各类学科竞赛信息,找准方向、树立目标,通过参与竞赛来提升个人的专业技能,同时可以利用AI技术实现创新,真正实现“以赛促学”、“科技改变生活”,为个人专业成长增添一抹色彩。

交流会第二部分是由软件工程系主任段润英老师进行蓝桥杯系列赛事的动员和大赛流程发布,段老师详细介绍了蓝桥杯的赛事类别、比赛内容和参赛方式,并提供了丰富的备赛资源和技巧。同学们纷纷扫码加入竞赛组织群,表现出极高的参与热情。

 

在最后的优秀作品分享与交流环节,由计算机设计大赛国奖得主、计算机协会会长、22级软件工程班的郭启荣同学带来了他们团队的作品《奔跑吧!大象》,。郭同学详细介绍了作品的主要功能和技术亮点,并分享了他个人的成长经历和作品完成过程。作为一名大三学生,他鼓励学弟学妹们不要担心基础薄弱,关键在于下定决心,从现在起专注学习,每天进步一点点,持之以恒,终将收获成功。

 

本次交流分享会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宝贵的竞赛信息和备赛指导,还通过优秀作品的分享,激发了学生们的创新精神和学习动力。我们期待更多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学科竞赛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uploadfiles/2025/01/20250122165235939.pdf

 /uploadfiles/2025/01/20250122165252519.pdf

 /uploadfiles/2025/01/20250122165332113.pdf


编发:卢茵薇

初审:易思雨 林子茵 吉童童

复审:周育山

终审:黄卫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