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18级软件工程四班的张树焜,关于蓝桥杯,在大学中第一次知道蓝桥杯是大一在上Java课时,做完老师发的练习后,我和同学去问老师还有什么题目可以做的,老师跟我们讲的。那个时候就上网搜索了一下,初略的看了一下题目,在当时的我看来就好比如是天书一般的存在。
后来,大二上学期的时候,系里通知说要进行蓝桥杯的选拔,我就报了名。在选拔的时候由于对开发工具的不熟练和Java的基础较弱,导致在运行程序时,进入了死循环,将机器弄得卡顿,在机器卡顿和紧张的情况下,导致自己落选了这一次大二的选拔。
到了大三,在这两年内,多门课程的学习实践后,对于Java这门语言已经是比较熟练的了。在系里通知新一年的选拔后,我也是再次的参加了选拔。在选拔前的几天,我也是在刷题网站上恶补了几天的算法,在选拔的那一天,拿到题目的时候,前两道题都是比较简单的,也比较快速的就能做出来。在做到后面的题目后,就遇到了知识的盲点了,在思考好一会后,还是选择回到前面,争取把会做的题的分给拿到手。选拔结束后,在和同学对答案时,也发觉有几道题目是做错的。对于自己能否进入选拔也是有着不安的,在这不安的情况下,一个平常的中午里,我在睡午觉的时候,手机一阵阵的消息提示,才发现自己被拉进了蓝桥杯学习交流群。在这里我也是终于知道了自己被选拔进了参加省赛的名额,选拔成绩也在那里知道了,在全部的参赛人员里面,我是排名比较后的,这也激发了我自己的学习动力,要取得好名次就必须得花费时间以及精力在学习算法上。
在交流群内,老师也通知了在寒假里,会开展一系列的比赛培训,介绍蓝桥杯比赛的算法考点以及常用的算法技巧。到了寒假里,我在网上了收集了许多的算法基础知识点,也制定了在寒假里,如何去学习这些基础的算法知识点。在学习的过程中,时间总是过的非常快。在省赛开始的前一天晚上,我也是把基础的算法知识点给从头到尾的复习了一遍,加深记忆。
这一届省赛的题目出得比以往的都要刁钻,以往能拿分的考点都改成了难以理解的类似数学规律一样的题目。这也加大了考试的难度,在比赛中,自己觉得难的,那么大多数人也会觉得难,所以我当时也没有太大的心里负担,因为怎么想都写不出,还不如想着怎么把能拿到的分给拿到。省赛结束后,也和同学对了对答案,发现也才做出了5道题多一点。当时也觉得这次比赛很悬了。但是,成绩出来了,我居然还是省赛的一等奖,也是比较惊喜的。
省赛获奖了而且还是第一名也就代表着,有了参加国赛的资格了,得知能参加国赛后,就又要继续的去学习算法了。从选拔到省赛过后,我也是将每天至少写一道算法题目这个习惯给坚持住了,每天一道,虽然不多,但是,每天就能都复习或者新学会一个知识点,还是很不错的。
在省赛和国赛这段时间内,我也去了解了国赛的考点。是跟省赛也是一样的考纲的,当然了,题目的难度肯定比省赛要难上一个程度的。我还是那句话它难让它难,大家一样难。所以我在准备的这个阶段中也是比较轻松的,每天坚持写算法题,巩固基础,没有牢固的基础,说什么都是没有用的。我也得知了,学校在参加蓝桥杯的软件类的最好成绩是国赛的三等奖,所以有为学校争取一个好的名次的心理,也有着为了即将到来的实习做准备。要是在国赛中取得了好的名次,对于面试也是有着很好的帮助的。
终于,国赛在一个平凡的周六开始了,由于疫情的原因,这次国赛是我自己一个人在学校里面参加的。其实这样子也是挺不错的,没有其他太多的干扰,可以自己一个人静静的思考。比起省赛来说,我是比较喜欢这样子的环境的。这次国赛的题目就比较正统了,没有省赛时题目的刁钻,考的都是比较基础的考点,就是要思考一下将题目的问法拐个弯。所以在做的过程中我是比较开心的,因为考察的算法我都会,都是比较基础的。考试结束后,我也是比较轻松的,觉得这次应该能够取得一个比较好的名次。等待四、五天后,成绩也出来了,取得了二等奖,也是很开心的,第一次参加就能取得国赛二等奖。
算法这个东西,就跟数学一样,得学会基础的知识后,才能在这个基础上向上拓展,学习更加高深的算法。在一开始的学习中,最好就是先把基础的算法给学会,会用,然后再多做题目,加深印象。在遇到基础的题目不会时,就赶紧回去看自己写的笔记,背好模板,多思考多做多背,这样子下来,才能做到遇到题目时不慌,能看出来他的考点是什么。
从选拔到国赛这个阶段,非常感谢我的老师与朋友的帮助,因为这次蓝桥杯我宿舍也有一个同学也是参加了的,所以对于某些题目的疑惑,也是能很快得到解答的。也是感谢老师们对于这次蓝桥杯的帮助,没有老师的引进门,我也不会这么快的就掌握知识点了。参加蓝桥杯这个比赛让我受益良多,即学会了许多的算法,又获得了奖项,对于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涯也有着非常重大的帮助,也养成了几个比较好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