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盘点 | 科研工作十大亮点

发布日期:2025-01-06

回眸2024

在学校董事会和党委的领导下

全校上下携手并进

砥砺前行,实干争先

科研工作亮点纷呈


01


科研园正式开工建设



作为我校高质量发展战略的“三园融合”关键环节和肇庆高鼎端科教创新走廊重点建设项目,科技园于11月20日盛大开工。科研处精心策划开工仪式,并制作宣传片,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极大地提升了学校影响力,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益。科技园总投资13亿元,占地372亩,总建筑面积达33.8万平方米,对标国家大学科技园,规划包括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先进制造中心、文化创意中心、数字经济中心、现代服务中心、国际学术中心及人才公寓七大功能区,科技园将成为我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及科技企业孵化培育的核心平台。通过校企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等形式,促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助力学校开辟与粤港澳大湾区协同、融合、共生发展的新路径,探索我国民办大学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与区域经济建设及现代产业共赢的有效模式,促进我校内涵发展。


延伸阅读:

广应科召开科技园开工仪式筹备会

央视网报道 打造区域科技创新高地 广州应用科技学院科技园开工

建“证”!广州应用科技学院科技园正式开工

广应科,Next Level!科技园规划设计图发布

02


高质量科研成果频现

2024年,我校各类科研成果奖数量从2023年的11项跃升至29项,增幅达163%;论文总数增至302篇,增长60%吴舸常务副校长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规划项目《中国独立学院20年发展口述史研究》顺利结项,极大地鼓舞了教师申报高级别课题的信心,对引领学科建设、提升科研实力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石柏林老师的课题研究成果荣获国家民政部理论研究三等奖,我校在肇庆市第十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中也斩获3项大奖。这些成就彰显了我校科研与学术水平的显著提升。

延伸阅读:
常务副校长吴舸教授国社科课题顺利结项
广应科教师科研成果荣获2024年民政政策理论研究成果三等奖
新突破I我校3项获肇庆市第十七届(2022—2023年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奖

03


科研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


12月31日,我校广东省岭南文化研究基地“粤西红色文化研究与传承中心”正式揭牌,成为继“城乡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后的第二个省级研究基地。我校将以此为契机,深入挖掘粤西红色文化资源,推进红色文化的研究与传播,致力于成为省内一流的红色文化研究基地和传播基地。

延伸阅读:
喜讯 | 我校再增一省级平台 粤西红色文化研究与传承中心正式揭牌

04


科研课题立项数量质量双提升

2024年,我校科研项目立项总数达105项,较2023年增长25%;省部级、市厅级及协会项目分别增长175%、83%及38%。科研经费总额增长79%,其中外来经费增长266%,标志着我校科研项目外部认可度和竞争力的显著提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江凌教授主持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思维方式研究》、体育科技学院沈潇湘副教授主持的《“可持续发展”视域下民办高校体育学类专业特色培育策略研究》分别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立项。计算机学院马利教授领衔的《民办应用型大学高质量人工智能通识类数字教材建设研究》和智能制造学院刘佩伟教授的《AI软芯片对焊接、喷涂工艺的诊断算法模型》获得教育部产学研创新基金立项资助,实现了我校申报高层次项目多个突破。

延伸阅读:
新突破|教育部项目立项+2
产学研深度融合,我校获批中国高校产学研创新基金资助
广研喜讯丨我校获批八项2024年度广东省普通高校认定类科研项目立项
广研快讯丨我校获批五项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等教育专项)立项

05


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我校先后出台了《广州应用科技学院院校两级科研机构管理办法(试行)》、《科研工作量计算办法(试行)》等系列政策文件,逐步完善激励政策和科研管理制度,激发调动广大教师科研积极性,释放创造力,促进学科建设及科研工作。同时,印发《广州应用科技学院学术道德规范及科研失信行为的处理规定》,维护学术诚信,明确学术道德红线。学术委员会召开两次学术委员会议,调整和完善校院两级学术委员会组织机构,对我校教学、科学和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客观评价。深入基层调研我校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举办科研工作会议和高层次科研项目申报辅导讲座等活动,为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和科研工作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延伸阅读:
科研处深入智能制造学院开展调研活动
广应科2025年度高层次项目申报动员会暨高层次项目申报辅导讲座成功举办

06


增进学术交流,学术影响力增强



2024年,我校学术交流日趋活跃,我校教师参加国内会议次数增至30余次,国际会议从无到有。2024年12月,我校成功举办全国高校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发展研讨会,来自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山大学等40多所高校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教育的新机遇、新挑战与新发展,展示了我校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深厚底蕴和创新能力。法政学院常永华教授受邀参加兰州大学中国政府绩效管理研究中心成立二十周年暨第七届公共绩效治理论坛并做《基于AI+全过程政府绩效评价的思考》研究报告,成为唯一受邀的民办大学代表。学校国防教育成果在第九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中获认可,两篇论文被收录,黄东怡副教授应邀作专题报告。


延伸阅读:

学术会议|我校成功举办全国高校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发展研讨会

我校举行“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专题讲座

学术动态I法政学院常永华教授受邀参加兰州大学中国政府绩效管理研究中心成立二十周年暨第七届公共绩效治理论坛

我校国防教育成果闪耀第九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

07


服务区域经济,助力“百千万工程”


我校科研处组织专家团队深入肇庆国家高新区和德庆县等地开展调研活动,与地方政府、企业探讨合作,探索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衔接,积极推动产学合作,助力广东“百千万工程”。


延伸阅读:

【广应科调研纪实】德庆县行:探索乡村振兴路,共绘产学研新篇

科研处组织二级学院部分专家调研肇庆国家高新区

08


做好学科建设布局和科研工作顶层设计


科研处积极推进“十五五”规划,知难而上,勇于担当。承担了学校“十五五”规划前期研究课题三项,深入兄弟院校调研,稳步推进十五五规划工作,较好完成了《“十五五”时期学校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推进“三园融合”发展模式研究》《“十五五”时期学校特色优势学科专业集群建设研究》《“十五五”时期学校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提升研究》前期研究,明确了十五五“三园融合”“学科建设”“科研工作”发展目标、建设路径和重大举措。


延伸阅读:

2025年部署启航!广州应用科技学院召开学科建设与科研重点工作推进部署会议

科研处动态│广应科科研处赴西安民办高校调研

09


深化校地校政合作谋发展


我校积极拓展与科技局、肇庆市社科联等地方政府部门的合作关系,通过联学共建等多样化活动深入探讨科技创新、社会科学研究等议题。解决了困扰广应科异地办学申报肇庆市科技项目申报的难题,并积极谋划成立肇庆高鼎端科教创新走廊粤肇联合基金,为学校科研项目申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社会科学研究研营造良好环境,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延伸阅读:

肇庆市科技局来我校开展联学共建活动

广应科拜访肇庆市科学技术局共促“三园融合”规划筹建

肇庆市社科联来我校参观调研


10
科研管理团队建设显成效


我校通过人才引育、外出培训等多种方式强化管理队伍建设初见成效。刘峰在全省高校科技/社科统计培训中荣获“先进个人”荣誉,陈镇林、秦蔚莹参加高校技术经理人培训,获得技术经理人上岗初级资格证书,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为我校“三园融合”工程储备人才;为及时解读和传达各级政府有关科技创新方针政策,宣传报道科研前沿和我校科研工作新闻,开通了广应科科研公众号,近半年撰写推文36篇,营造良好科研学术环境。科研处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以目标结果为引领,明确岗位责任分工,细化工作任务,制定服务标准,精准对接服务,不断提升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服务能力。


延伸阅读:

我校参加2024年度全省高校科技/社科统计培训会并获奖

科研处动态│广应科科研处参加高校技术经理人培训

肇庆高校科技转化新篇章:科研处代表学校参加宣讲班深入学习成果转化政策

政策解读《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

一图读懂 | 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行动方案

讲座预告|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

超8000万研发预算!16项大企业创新刚需等您“挂帅”


展望未来

我校科研处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服务地方重大需求和提高科研质量为导向,建平台、组队伍、接任务、出成果,持续推进有组织科研,拓展科研平台,培育学术高峰,为学校教育事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请选择
暂无数据
地址:肇庆校区: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区莲花镇丰乐路20号。广州校区: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朱村街朱村大道东432号。学校联系电话:020-82850018。微信公众号:广应科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