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州应用科技学院举行2023届学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又一批毕业生将告别学生生涯,奔赴下一场山海。“希望毕业生们发扬博学笃行、经世致用的校训精神,志存高远,立志成业,以‘业始于勤、业精于新、业成于学’的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书写无愧于时代的精彩人生。”临别之际,学校校长刘剑锋为毕业生送上美好祝愿。
作为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核心区的新型大学,广州应用科技学院前身是创办于2000年的广州大学松田学院,2020年经教育部批准转设并更现名。20多年来,学校不断取得突破,拥有广东省“博士工作站”,荣获“广东省绿色学校”“广东省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2022-2025年)”等称号。
站在新起点,如何加快建成产教融合特色鲜明、协同育人优势明显的国内知名的区域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近日,刘剑锋在接受南方+记者专访时表示,学校将直面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一轮挑战,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探索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专创融合、校地融合、国际合作新路径、新机制、新模式,培养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国家发展所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打造大湾区品质卓越的应用型“特色名校”。
实施特色强校工程打造大湾区特色名校
南方+:如何把握区位优势和应用型大学特色,实现错位发展?
刘剑锋:应用型大学要选择不同于学术型大学的“新赛道”,以谋求有特色的高质量发展。学校转设更名以来,在原有广州校区基础上,加大投入力度,扩大办学资源,新建肇庆千亩校区,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持续注能提速。
学校深刻把握新时期高质量发展新要求,以开放融合为根本路径,以特色强校为战略引领,对接广东新一轮“特色高校提升计划”,实施强本-培优-申硕“三步走”战略,加强特色强校顶层设计,推进本科教育特色强本工程、重点学科特色引领工程、校地融合特色发展工程、大学文化特色润校工程、国际合作特色兴校工程“五大特色强校工程”建设。
我们深知,固守传统发展路径,不可能实现高质量发展,也不可能凸显应用型大学办学特色,只会加大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差距。学校将“特色强校工程”建设作为“变道超车”的战略支点,汇聚政校行企等多方创新资源要素,系统实施特色优势学科专业集群建设计划、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计划、紧缺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社会服务能力提升计划等多个“特色强校工程实施计划”。
同时,协同开展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专创融合、校地融合、国际合作五大攻坚,培育教育链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关联度高、融合度高、贡献度高“三高”特色,打造民商法学、体育学等省级重点学科,以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建筑学等校级重点学科,努力开辟一条与粤港澳大湾区和珠三角核心区协同发展、融合发展、共生发展的新型应用型大学建设的“新赛道”,拓展地方高校与区域发展和现代产业共生共荣的有效路径。
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南方+:广东坚持制造业当家,加快在新的高度挺起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学校如何担当作为?
刘剑锋:学校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将学科专业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支柱,延伸教育链、服务产业链、支撑供应链、打造人才链、提升价值链,推动产业需求更好融入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构建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广应科模式”。
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广东产业发展急需,学校加强专业链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相互匹配,做好专业存量升级、增量优化,加强对现有工科专业的全要素改造升级,推动文科专业数字化改造,积极发展文科类新兴专业,推进新工科、新文科协同发展,构建互融、互通、共建、共享的人才培养机制。
近几年,学校聚焦广东“双十产业集群”,以九类学科专业集群建设为基础,精准定位学科专业群建设方向,在改造升级现有专业基础上,推进新工科、新文科专业特色学院建设,促进新工科、新文科学科专业的优化布局,为广东筑牢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根基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培养经济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我们系统构建高质量本科教育八大体系,实施六大工程建设计划,强化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有机融合,形成全方位、全过程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机制,引导各类学科专业办出特色和水平,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服务广东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近年来,一批学生积极服务社会,擦亮青春底色。学校3支队伍入选教育部“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4支支教队伍分别入选团中央志愿服务示范团队和志愿宣讲团。
打造“三园融合”联合体开创合作办学新格局
南方+:广东正加快建设世界级湾区,如何凸显应用型大学的独特贡献?
刘剑锋:作为应用型大学,我们积极探索协同发展新模式,开拓融合办学新路径,打好多主体共建、多路径拓展、多功能扩容、多向度提质“四多并举”组合拳,探索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创新、合作服务“四项合作”新模式,努力建设大湾区和广东应用型高等教育示范基地。
一方面,探索“三园融合”协同育人新路径。学校按照“依托产业办学院、办好学院促产业”思路,利用区域科教与产业优势,建设“四多并举”“四项合作”创新生态链,协同做大做强教育园、科技园、产业园“三园融合”产教联合体,建立“校政行企”四方组成的“专业共建、课程共创、师资共培、人才共育、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六共紧密型合作办学机制,打造大湾区西北大门“智慧教育园、高端科技园、绿色产业园”三园融合的一流科教城。
此外,以“平台+项目”为载体,打通协同育人时空边界,促进优质资源的集成和共享,共建工程研究中心、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双创示范基地等创新联合体,促进“教育-科技-产业-人才”良性循环,为协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持续“赋能”,为建设大湾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提供可复制的经验。
学校入选工信部“校企协同就业创业创新示范实践基地”建设单位,《大学生创业基础与实训》课程获评广东省高校就业创业特色示范课。近三年,学校获得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赛优秀组织奖(学校集体奖)3次、银奖1项、铜奖3项。
另一方面,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开拓国际办学新格局。学校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与澳大利亚商业管理学院(国王学院)、伦敦里士满美国国际大学合作开展本硕连读联合培养项目,与澳门科技大学合作开展研究生保荐项目,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学校还组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实验班,着力培养高素质的涉外法治人才。
【案例】
专业实践课开到海拔5028米的雪山上
6月18日清晨6时30分许,当一轮旭日冲破云际,从四川省四姑娘山山峰升起,来自广州应用科技学院体育科技学院的师生们,成功登顶四姑娘山海拔5028米的大峰。
这次登顶,不仅是学校休闲体育专业一次特色的专业实践课,更是全国民办高校体育专业师生通过实践课形式,首次独立攀登高海拔雪山。登顶成功后,学校董事长王睿、校长刘剑锋向师生们表示祝贺,勉励他们再接再厉、再攀高峰。
广州应用科技学院将特色强校作为学校发展的引领战略,积极推进基于成果导向教育(OBE)先进教育理念的教育教学改革,注重互动教学、主动学习、因材施教,将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牢牢扎根在全体师生员工心中,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组建实验班,培养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
为满足国家涉外法治建设需求,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广州应用科技学院法政学院在2022年成立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实验班,并于今年正式成立涉外法治学院。
目前,法政学院已组建两个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实验班,旨在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法律事务、善于维护国家利益、勇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
同时,与香港世界仲裁中心合作全面共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基地,引进校外具有国际视野的教学与实践专家参与,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数读】
拥有民商法学、体育学2个省级重点学科,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法学、金融学3个省一流本科专业,高级英语、管理学2个省一流本科课程。
近两年,学生在多项赛事中摘得奖项,其中国家级55项、省级471项、市级46项。
1个团支部获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2个团支部获“广东省五四红旗团支部”。
信息来源:南方+广东教育头条
编辑:吴鑫怡
审核:李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