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的调查与思考
外语系2010级英语2班 程艺
通过对在校大学生、高中生就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的网络问卷调查,了解在校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识;并根据研究资料的整理分析,有针对地提出相关的建议与意见,让在校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正确的态度和认识,更充分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一、研究背景
本文通过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对部分青年学生就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与思考分析;从而发现他们总体上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还是比较好,比较正确的,但有些的态度不够积极和端正。不仅如此,他们在认知程度上仍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就青年对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做了一定的了解并对传统文化的某些方面提出了一些实质性的建议与意见。
二、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阐释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而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传统文化。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也有着属于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 文化、佛教文化等等。[1]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
三、关于《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的调查与思考》的相关数据和分析
(一)关于《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的调查与思考》的相关调查数据
正因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一块艺术瑰宝,所以其中一定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为此我利用了这个暑假做了一份关于《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的调查与思考》的调查问卷。
这次的问卷调查主要是针对大学生和高中生为主的青年。从这次的调查结果发现大多数的青年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且感兴趣和不了解但感兴趣,有14.29%的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但不感兴趣,有极少数的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不了解且不感兴趣。在调查中显示有17.86%的青年对古代英雄人物传奇感兴趣,有16.07%的青年对神话故事、传统节日、中国传统技艺感兴趣,有12.5%和14.29的青年对传统服装、诗歌古文等文学感兴趣,只有7.14%的青年对中国武术感兴趣。而且他们对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主要来源于电视广播,占了35.71%;然后是来源于书籍和互联网,分别占了25%和17.86%;其次是来源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分别是14.29%和5.36%,只有1.79%来源于其它渠道。有91.07%的青年认为我们应该重视传统文化,因为优秀部分是我国文化瑰宝并对我们的生活有益;有8.93%的青年认为应该是因为现在很多外国人都学习,我们不能落后。有94.64%的青年认为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约占6%的青年认为应全盘接受或全盘否定或是对传统文化秉着不支持也不反对的态度。在调查中还发现青年们会付出行动学习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通常是处于通过看电视或视频的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节目或电影学习的,这占了66.07%;通常处于自己主动阅读学
在关于传统节日的调查中发现只有25%的青年清楚的知道传统节日及它们的具体时间。只有32.14%的青年热衷于过传统节日,大多数青年对于洋节和传统节日都热衷;而且绝大多数的青年都认为外国节日时尚,有气氛;中国传统节日内容过时,形式不新颖。有约70%的青年听到韩国把端午节说成是他们国家的发源地以及申遗成功后,都感到十分的气愤,并且极力捍卫传统文化;只有约30%的青年感到无奈,觉得传统文化日渐走向衰落。对于传统节日的宣传方面,有约70%的青年都认为在宣传的广度与力度方面要加强,以营造更积极的节日气氛。
随着兴起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有58.93%的青年觉得有危机感并打算学习传统文化,有33.93%的青年有危机感但并不打算学习,有7.14%的持着无所谓的态度。青年们觉得阻碍他们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的主要因素在于传统文化不能紧跟时代步伐,外国文化的冲击;还有23.21%和5.36%的青年认为个人无时间学习和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繁琐,不感兴趣。有62.5%的青年认为传统文化对当下的中国社会很重要,有35.71%的青年认为有一些作用,有约2%的青年认为传统文化对当下的中国社会可有可无。有85.71%的青年都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应该与时俱进,革故鼎新。[2]
(二)、关于“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的分析
在这次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现在的青年们尽管对传统文化有着一定的较正确的认知和了解,但是他们对传统文化没有深入的了解和认知,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只是停留在传统文化的表面;即对传统文化了解和认知程度不够多;尤其是从他们是否清楚知道传统节日的具体时间、是否经常阅读传统文化书籍、是否会一些传统活动或手工、通过哪些渠道了解传统文化等等这些题目都可以看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程度不高。
青年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不高是因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世界全球化的影响、商品经济和外来文化对我们的传统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这都导致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程度低下。不仅如此,还因为传统文化在宣传力度上不如外来文化,促使大多数青年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大,对自身传统文化的了解较小。而且还因为国家的重视程度和宣传力度不够,学校的重视程度和教育程度导致青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了解非常局限,认知程度较低。
在调查中我们还能发现,现在有些青年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不够端正,对待传统文化不够积极。因为从他们对传统文化是否感兴趣中可看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感不高,甚至有些对传统文化完全不感兴趣的。他们感兴趣的是古代英雄人物,而一些古代诗歌古文之类的他们都不怎么感兴趣;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非常局限,大多数源于电视广播,而家庭学校这些应该对他们影响较大的反而影响较小,这也是影响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的主要因素之一。
有些青年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不够积极,不够端正等等,从他们对于韩国把端午节说成是自己的节日感到无奈,觉得传统文化日渐衰落可以看出。这也源于我国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宣传力度不够,从而导致一些青年对待传统文化拥有着可有可无,无所谓的态度。
有些青年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不够积极,不够端正等等还源于传统文化相比于外来文化来说,传统文化内容过时,不懂得与时俱进,形式不够新颖,没有什么创意,比较古板;而外来文化与时俱进,有许多时尚、新鲜的元素,而且有气氛(比如说西方的圣诞节)。
有些青年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不够积极,不够端正等等还表现于随着兴起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他们有危机感但是并没有打算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因为他们除了认为传统文化不能紧跟时代步伐,还因为没有功课太多,没有时间学习。这也源于学校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宣传不够,还有是源
不过,还是有大部分的青年对传统文化是有着积极、端正的态度的。因为他们认为传统文化是文化的瑰宝,我们应该重视;更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还有他们对于韩国窃取中国的端午节申遗都觉得非常气愤,极力捍卫传统文化。而且他们都有打算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因为他们认为传统文化对当下的中国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他们对中华文化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四、关于《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的调查与思考》的建议与意见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了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青年们存在的这些问题引发了我们的一些深思。对此,我的措施建议如下:
(一)、对传统节日的宣传的一些建议与意见:
1、在宣传的广度与力度方面要加强,以营造更积极的节日气氛;
2、在宣传上要注重弘扬民族文化,突出文化的内涵;
3、不要商业性娱乐性太强,而要多些寓教于乐的活动;
4、庆祝节日的内容,要注意形式上的创新;
5、将传统节日定为法定节日。
(二)、对传统文化其它各个方面的一些建议与意见:
1、国家和地区应重视传统文化的宣传,并开展相应的活动,让人们对传统文化更加了解;
2、不仅在电视广播上,在互联网、报纸杂志等等传媒中也要注入更多的传统文化元素,让广大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对传统文化更加了解;
3、传统文化要不断与时俱进,要及时为传统文化注入一些新元素、新创意,以吸引青年学生的兴趣;
4、可以把一些传统文化知识编入教科书中,让学生学习,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
5、学校在教育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同时,不要一味灌输课本知识,还要注重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可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的活动;
6、在教育学生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时,要用一些生动有趣,新颖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不要以填鸭式、灌输式的方式,这样来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这就是我根据这次的调查,所提出的一些建议与意见。希望这些建议能够实施,让广大的青年朋友们慢慢的喜爱上传统文化,改变对传统文化的看法和态度,提高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尽管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仍然有着积极、消极、不端正等不同的态度,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在认知上还存在许多不足;但是不论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接受传统文化都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我们只有慢慢熏陶,长期浸染才能体会到传统文化那别有的一番韵味。让我们一起努力,在校园点亮起传统文化教育之灯,高扬起人文大纛,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必可一改在校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淡化和滑坡的现实,这也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整理、挖掘和振兴;让中华传统文化更加灿烂辉煌,让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指导教师:许望琛)
参考文献:
[1]:出自网站“百度百科”中的“传统文化” http://baike.baidu.com/view/29087.htm
[2]:出自网站“问卷星”中程小艺的《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的调查与思考》调查问卷和调查数据结果http://www.sojump.com/jq/931629.aspx http://www.sojump.com/report/931629.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