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白皮书

发布日期:2022-09-03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白皮书

一、专业定位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是对接体育产业集群体育行业,依托体育与健康专业集群建设的核心专业,于2006年开始招生,现在校生规模1285人,2011年成为校级特色专业,2019年获批教育部首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体育学”重点学科为引领,围绕体育产业、大众体育健身指导方向进行人才培养。依托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平台,为服务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着力培养理想信念坚定、职业素养良好、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应用型专门人才。“2024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是广东省唯一上榜的民办高校,在广东省位列第三,全国位列第67名。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粤港澳大湾区,服务体育产业,培养有深厚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良好职业道德、人文与体育科学素养和较强团队合作精神,能扎实掌握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健身运动指导、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体育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从事健身运动指导、大众体育活动策划与组织以及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等工作能力,能够胜任社会体育等相关领域工作,懂技能、善指导、会沟通、能创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培养规格

本专业基本学制4年,修业年限3~8年;学生修满本方案规定的165学分,第二课堂10学分,达到培养目标要求和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准予毕业;符合学位授予规定条件的,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四、课程体系

(一)主干学科

体育学、公共管理。

(二)专业核心课程

体育概论、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社会学、健康教育学、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社会体育导论、健身理论与指导、体育市场营销、运动专项理论与实践1、2。

五、师资队伍

师资力量是专业建设的重要方面,体育科技学院现有专任教师83名,副高职称以上12人(正高级职称5人,副高级职称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6人,在读博士5人,硕士学位及以上专任教师占比90%以上;分别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成都体育学院、中国地质大学、西安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中国矿业大学、沈阳体育学院等重点院校。

其中二级教授2人;广州市人大代表1人;运动医学教授1人;毽球世界冠军3人;毽球全国冠军1人;全国拳击冠军1人;亚洲跆拳道冠军,国家健将级运动员1人;中国式摔跤全国冠军1人;全国健美操冠军1人;地掷球全国冠军1人;还有田径、足球、登山、游泳、篮球等高水平运动员老师,具有“双师型”职业证书的教师十余人,该专业形成以教授为学科专业带头人的人才梯队和教学团队,其职称、年龄、学位、学缘结构不断趋向合理,能够满足专业教学、科研需要。

六、教学条件

本专业拥有四个专业实验室:运动解剖学实验室、运动生理学实验室、体育保健与康复实验室、体育心理学实验室。现有室内体育馆,总面积约2.9万平方米,内设游泳馆、篮球馆、羽毛球馆、攀岩墙、瑜伽馆、乒乓球馆、健身房等十余个专业体育场馆,完全满足专业建设要求。拥有2个省级科研平台(广州应用科技学院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城乡文化发展研究中心)、1个省级研究基地——广东省体育产业研究基地、1个省级体育协会——广东省毽球运动协会、2个省级实践基地(广东省毽球运动协会和广东省毽球训练基地)、1个省级团体会员单位——广东省拳击协会、1个省级社会团体分会——广东省学生体育艺术联合会毽球分会,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40余个(其中十余个是由我院各专业毕业学生创办),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教学平台。

七、就业方向

从事社会体育工作的基本训练,掌握群众体育活动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和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工作。面向企业:从事社会体育活动的咨询、技术指导、组织与管理、健身指导、体育活动开发等;面向学校:从事体育教师工作;面向事业单位:考公务员、警察等;自主创业:私人健身教练、体适能训练师等。

八、其他

近五年师生在各级各类体育比赛中(毽球、游泳、武术、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网球、体育舞蹈、跆拳道、瑜伽、有氧操、田径等)均取得优异成绩,获得奖励项目近500项,在世界级、国家级、省级的比赛中也有所斩获。



官方公众号

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