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时间:2024年4月22日
调查地点:广东省肇庆市砚洲岛
调查对象:砚洲岛
调查内容:砚洲岛的传统建筑文化
1. 导言
1.1. 调查背景与目的
砚洲岛,位于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区,是一座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自然风光的江心岛。传统建筑文化作为该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展现了古代建筑的智慧与技艺,又反映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随着社会精神生活的快速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进程的推进,砚洲岛的传统建筑文化逐渐被大众所知晓。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在于深入了解和梳理砚洲岛的传统建筑文化,以期为保护和传承这一历史文化遗产提供有力的支撑。
1.2. 调查方法与过程
本次调查采用了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实地访谈等多种研究方法。通过查阅相关历史文献和资料,了解砚洲岛传统建筑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同时,通过实地调研和拍摄取景,深入了解砚洲岛内各类传统建筑的建筑文化,包括以地理位置、建筑类型为主的物质层;以建筑风格、建筑布局为主的心物层;以建筑思想、建筑观念为主的心理层。此外,还与当地居民和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访谈,获取了丰富的一手资料。
1.3. 报告结构概述
本报告共分为四个章节,分别为:引言、砚洲岛概况、调查内容与分析、结论。报告首先介绍调查背景与目的,然后分析砚洲岛传统建筑文化的发展与现状,接着详细阐述砚洲岛传统村落礼制建筑文化与清末民初的华侨故居建筑文化的物质层、心物层、心理层方面的调查情况,最后对砚洲岛传统建筑文化的发展提出建议与策略。整篇报告旨在为保护和传承砚洲岛传统建筑文化这一历史文化遗产提供有力的支撑。
2. 砚洲岛概述
砚洲岛,位于鼎湖山之南,是广东省最大的江心岛。砚洲岛地处西江中心,北望老鼎山,南靠烂柯山,西临峡山、羚羊峡,山环水绕,位于西江羚羊峡下游,与广利办事处和沙浦镇隔江相望,岛在江中心,总面积六平方公里,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砚洲岛的自然村落规模不大,基础设施条件较好,有成片的农田与众多传统建筑。
经调查,砚洲岛的传统建筑文化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许多古老的建筑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修复,成为了砚洲岛独特的文化景观,例如砚洲包公楼、陈氏宗祠等传统古建筑。同时,肇庆市政府也加大了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当地居民和社会各界人士也关注到砚洲岛传统建筑文化的发展。
3. 调查内容与分析
3.1. 砚洲岛传统村落礼制建筑文化——以陈氏宗祠为例
“礼”作为中国古代六艺之一,集中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天人关系、阶级关系、人伦关系、行为准则等,能够体现这一宗法礼制的建筑就称为礼制建筑。礼制建筑源于封建社会原始宗教的祭祀礼仪,其形式主要分为五大类:庙、坛、宗祠;明堂;陵墓;朝、堂;阙、华表、牌坊。砚洲岛的礼制建筑修建于村落之中,基本上以宗祠为主,多建于家族的聚居地或其附近,是族人祭祀、婚丧嫁娶、执行族规等的场所。以李氏、罗氏、陈氏、苏氏为岛上的四大姓氏,建有罗氏宗祠等祖祠、宗祠、公祠 32 间,庙宇、庵堂 16 间。
宗祠是指一个用来供奉祖先或神明、聚集族人的地方,又称宗庙、祖祠、祖厝、祠堂。宗祠一般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建筑物,不仅是一种传统建筑,而且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象征。它通常由一个或多个房间组成,其中供奉着祖先的牌位或画像,以及一些与家族历史和传统相关的物品。宗祠通常被视为家族的象征和身份的标志,它承载着家族的历史和文化,是家族成员共同敬仰和尊重的地方。同时,宗祠也是家族成员们进行宗教仪式、纪念祖先、讲述家族故事、交流家族历史和传统的重要场所。
此次研究调查的传统村落礼制建筑以砚洲陈氏的陈氏宗祠为例。
3.1.1. 砚洲岛陈氏宗祠的物质层
建筑文化要素结构表层形态的物质层,指人类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如建筑物、形体环境等。宗祠建筑的发展与演变和其所处区位的自然条件息息相关,同一区域的同类型建筑往往因为相近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而呈现出相似的特征。
(1) 整体地理环境。砚洲岛位于肇庆市鼎湖城区东部、西江羚羊峡下游。地处岭南地区,山脉广布,地势险要,流水迢迢。丰富的水资源为砚洲岛农村聚落的形成提供了天然的环境基础。水路发达,再加上亚热带季风气候,其湿热多雨的气候条件促使它形成了具有岭南特色的传统宗祠文化。
(2) 宗祠建筑基本类型。砚洲岛的传统宗祠建筑有包公祠、陈氏宗祠、李氏宗祠、罗氏宗祠、苏式宗祠、傅氏宗祠等,这些宗祠往往依傍着农田、靠近民居,以便于人们日常的祭拜、举办宗族活动、人们的婚丧活动,以及方便家族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同时宗祠建筑又受风水观念的影响,砚洲岛先民建房讲究背山面水,宗祠多形成坐北朝南的建筑风格以求家族的繁盛和子孙的昌盛。受社会经济的影响,砚洲岛宗祠建筑的布局和选址又接近人流量密集的地方。
3.1.2. 砚洲岛陈氏宗祠建筑文化的心物层
建筑文化要素结构中层形态的心物层,指的是精神形态的外表,如建筑技术、建筑制度、建筑语言、建筑艺术、创作理论等。砚洲岛上的宗祠呈散点式分布,建筑形态基本一致,而陈氏宗祠是岛上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古祠堂。
(1) 宗祠选址。岛上先民出于对该地区龙脉走向的考量,陈氏宗祠选址于砚洲岛南部,以确保宗祠能够吸纳到最为旺盛的气运,从而助力家族的繁荣与发展。这遵循了风水学说中的“龙脉”理论。其次,由于历史原因,陈氏家族在砚洲岛的南部开族并繁衍,因此选择在此地建立祠堂,也便于族人祭拜和聚会。
(2) 建筑风格。陈氏宗祠采用了典型的岭南建筑风格,岭南传统建筑在沿用了传统的中国中原地区古建筑的一些特点后,又融入了当地的气候和地理环境等因素演变出独特的建筑体系。因而,陈氏宗祠的屋檐宽阔而深远,可以有效地遮挡夏日的阳光和雨水,同时保证室内空间的通风和采光。
(3) 建筑布局。陈氏宗祠采用传统的四合院布局,遵循了传统的中轴线对称布局,宗祠的正门、大堂、神龛等主要建筑元素都沿着中轴线依次排列,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即“天人合一”和“阴阳平衡”。同时,建筑布局还保留了明清时期的三进式,即由前殿、正殿和后殿组成。
陈氏宗祠的建筑形态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和塑造而成的,砚洲岛上的其他传统宗祠也大体相同。砚洲岛传统宗祠以其独特的建筑形态展示着砚洲各家族的辉煌历史和文化传承。
3.1.3. 砚洲岛陈氏宗祠建筑文化的心理层
建筑文化要素结构深层形态的心理层,指某一种文化整体的群体心态,如伦理道德、宗教信仰、民俗、价值观等,直接指导中层的变化。建筑文化内涵,就是建筑思想、建筑观念、建筑意识、建筑情感、建筑意念、建筑思潮等这么一类心理层方面的要素群。
(1) 家风家训。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更是使国家更加富强的必不可少的一点。祠堂是砚洲岛古建筑的代表之一,以李氏、罗氏、陈氏、苏氏为岛上的四大姓氏。砚洲陈氏,虽然未发现有明确成文的家训家规,但从其族谱所倡导所记载的内容可以观察得出其族人世世代代所遵循的规则。
(2) 族人仪范。砚洲陈氏自古以来崇道德,尚礼义,忠厚传家,诗书继世,以耕读为世业,以仁义为家法。自开族以来,禀家规,承祖训,仁亲为重,轩冕为轻。陈氏宗祠注重培养陈氏族人的仪范,颍川始祖陈寔、孔学大师陈焕章、爆竹业祖师陈中孚、烈火将军陈寿崧、爱国侨商陈位和以及山水画巨匠陈英明,这六位对陈氏家族贡献巨大的人物生平及其成就皆被展出在陈家宗祠的墙壁上,以供陈氏子弟敬仰学习。
3.2. 清末民初的华侨故居建筑文化——以励刚家塾为例
3.2.1. 励刚家塾建筑文化的物质层
陈焕章故居又名“丽江楼”,始建于中华民国四年,即1915年。该建筑是孔学大师陈焕章为秉承父亲陈锦泉遗志而兴建的家塾,位于广利镇砚洲中部南侧的南边陈村。建筑大门的横联上刻有“励刚家塾”字样,是其师康有为所亲手题写的,左联是“经教弘道”,右联为“安亲扬名”,大楼的前方是陈焕章的造像。
3.2.2. 励刚家塾建筑文化的心物层
励刚家塾是充满历史韵味与文化底蕴的民初传统建筑。其建筑形态独特,展现了清末民初时期的岭南的传统建筑风格,同时又带来了西方建筑文化元素。
(1) 建筑构造。励刚家塾采用了典型的砖木结构,硬山顶设计,青砖墙与灰塑博古脊相互映衬,呈现出一种古朴而庄重的氛围。这种设计不仅符合当时岭南地区的建筑传统,也体现了建筑主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2) 建筑布局。建筑结构为三间两进,中间隔着天井,门口上方有四角亭,青砖砌墙,主楼有两层,建筑带有明清时代的特点,正门石刻匾额“励刚家塾”,由康有为所题写。励刚家塾的门窗设计尤为精致,门窗边框和楣板上的雕刻图案繁复而细腻,这些雕刻不仅增添了建筑的美感,也体现了当时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
(3) 建筑特色。屋顶的瓦片排列整齐,线条流畅,檐口处的砖雕和石雕精美绝伦,使得整个建筑在阳光的照耀下更加熠熠生辉。这种设计不仅增强了建筑的立体感,也提升了其整体的艺术价值。
(4) 院落布局。励刚家塾也体现了岭南园林的精髓。院落中绿树成荫,假山、水池、花坛等景观错落有致,与建筑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这种布局不仅为居住者提供了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也为游客展现了一种独特的岭南园林风情。
3.2.3. 华侨故居建筑文化的心理层
“华侨故居建筑形态与社会建构存在着透镜关系。建筑是某一历史时刻的标志性事件,建筑参与及体现了社会建构的过程。”从华侨故居的建筑形态上可预见社会文化建构过程或现象,两者相互作用过程中会产生交汇点,场所意义便为其中的一个交汇点,是探索两者关系的重要切入点。在砚洲岛华侨故居中,通过不同的故居建筑,可以感受到清末民初时期的西方建筑文化对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影响。
(1) 情感链接的文化纽带。华侨建筑见证了着中西文化交融的变化,同时也是华侨与故乡联系、侨乡与世界联系的纽带。砚洲岛作为“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是传播肇庆侨乡文化的基点。华侨建筑作为承载华侨主体体验的物质空间,象征着侨胞群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华侨与故乡联系的情结、侨乡与世界联系的纽带。华侨故居与岛内传统中式建筑相互交融,赋予了参观者对全球化浪潮中西方文化传播的想象。正如陈焕章故居本身的建筑形态表达,在其赋予游客的想象以及政府的宣传的共同作用下,故居也成了侨乡文化的空间隐喻,并在其作为景点的使用功能下不断得到强化。砚洲岛侨乡文化展示成为故居的空间表征,并在此空间表征的作用下,其使用功能转变为展示砚州岛华侨文化以及全球化影响的景点。
(2) 持续发展的文化功能。建筑形态与社会文化建构并不是单向的,或一次性的塑造关系,而是持续的、发展的互动关系双方在不断影响着彼此的发展。砚洲岛华侨故居建筑既具有现代住宅的使用功能,也代表着传统文化中落叶归根的表征空间。以瑞恒家塾为例,该故居在建筑形态上遵循传统的民国风格,而内部建造和构成因侨胞归国受西方文化影响而具有现代化特征。这反映出社会的时代特征对建筑的影响,至今显见,亦是建筑形态对侨乡文化的建构。
4. 结论
4.1. 调查成果总结
首先,砚洲岛的传统建筑文化大致分为传统村落礼制建筑文化与清末民初华侨故居建筑文化两类,而传统宗祠建筑文化又为砚洲岛最具活力的一派。传统建筑文化作为该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展现了古代建筑的智慧与技艺,又反映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砚洲岛的礼制建筑修建于村落之中,基本上以宗祠为主,砚洲岛传统宗祠以其独特的建筑形态展示着砚洲各家族的辉煌历史和文化传承,应给予更好的传承与保护。
其次,砚洲岛清末民初的华侨故居将西式建筑文化与传统中式建筑相互交融,呈现出二十世纪初独特的建筑西化浪潮,在文化上也展现出其独特魅力,现如今已成为华侨与故乡联系的纽带。砚洲岛华侨故居建筑既具有现代住宅的使用功能,也代表着传统文化中落叶归根的表征空间。这些清末民初的传统建筑文化应该给予更多保护与宣传,使其在二十一世纪飞速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下能展现出更好的姿态。
4.2. 前景展望
放眼未来,砚洲岛传统建筑文化的发展将继续保持稳定的态势,在政策扶持与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砚洲岛的传统建筑文化将迎来以下发展趋势:
(1) 政府政策支持将成为其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砚洲岛传统建筑文化将在政府的扶持下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加强对砚洲岛传统建筑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一独特的建筑文化遗产。
(2) 旅游业的发展将成为重要引擎。以传统宗祠建筑文化与华侨故居建筑文化为主的砚洲岛传统建筑文化独具特色,发展观光旅游业可以提升砚洲岛的知名度,从而带动岛上传统建筑文化的发展。
(3) 品牌建设将成为其发展的关键因素。提高对砚洲岛传统建筑文化的品牌介绍质量与品牌宣传力度,创新传统建筑文化发展的方式,立足于文化传承与发展,把砚洲岛传统建筑文化打造成文化名片。
综上所述,砚洲岛传统建筑文化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在旅游业发展与品牌建设方面下功夫,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历史文化遗产。
初审:林园、李金潮
复审:乔景璇
终审:李妙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