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砚洲岛包公祠的调查报告

发布日期:2024-06-04

一、引言

1. 调查背景

砚洲岛,位于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区,地处于风景秀丽的西江河中,是广东省最大的江心岛,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流连忘返之地。砚洲,这个名字相传是由历史上著名的青天包拯“掷砚成州”的典故而来,相传包公在当时名为端州,今肇庆任知州时,因其公正廉洁深得百姓爱戴。在他离任时,端州的砚工为了表达对包公的敬仰,送上一方砚台。包拯得知此事后,认为这是一种贿赂,于是将砚台抛入江中。后来,在砚台抛落的地方,形成了一块陆地,即现在砚洲岛。而包裹砚台的黄布顺流而下,在附近形成了黄色的沙滩,即“黄布沙”。

这个故事展示了包拯的清廉和正直,也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砚洲岛上的包公祠是为了纪念包拯而建的。每年的农历二月十四日的包公祠,岛上都会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参观和游玩。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历史文化的重视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砚洲岛包公祠也逐渐成为了热门景点。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参观,感受包公文化的魅力。深入了解包公祠,有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包公文化,还能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2. 调查目的

探求砚洲岛上包公祠对砚洲岛上文化影响,了解包公祠文化和历史背景,感受包公文化,欣赏包公祠的建筑艺术的魅力。有助于深入挖掘和了解包拯的为官清廉、勤政爱民的精神,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也有助于促进乡村振兴。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从而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3. 调查范围

砚洲岛上的包公祠建于清朝道光十四年(1843年),最初是一座三层高的建筑,名为“包公祠”。到了同治七年(1869年),由于三楼的损坏,建筑被修缮并改为两层,同时更名为“包公楼”。这个建筑不仅是砚洲岛上的名胜古迹,也是当地居民及社会人士缅怀包公为官清廉造福百姓的象征。

据记载,包公在端州任职期间,为当地百姓做了许多事情。因当年人们常年饮用不干净的水,时常发生瘟疫、疾病。包公组织群众在端州城区觅寻找方共挖了水井七口,解决了百姓饮用水洁净的问题。

在历史上,砚洲包公楼曾经历过多次变迁。例如,在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包公诞民俗一度中断,包公楼也遭到破坏。但在1988年,砚洲公益委员会在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下在原址按原貌重修了包公楼。

4. 调查方法

1)文献调查:查阅有关包公祠的文章,提取我们自己专题所需的材料。

2)网络查询:到各大平台搜索有关包公祠的介绍与讲解。对比安徽包公祠与端州砚洲岛包公祠的不同与相同之处,找出更具有大众化的专题。

3)访谈调研:动用小组成员的关系网,向去过砚洲岛包公祠亲身观察过的人询问,记录他们对于包公祠的印象以及评价,更加客观且具有真实性。

二、有关于砚洲岛的包公祠的调查

1. 包公祠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砚洲岛作为纪念北宋名臣包拯的建筑,其承载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包公精神上,对当地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包公精神主要是指包拯在历史上所表现出的清正廉洁、刚正不阿、铁面无私、执法如山等品质。他的形象在民间故事和戏剧中被塑造成公平正义的化身,深受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包公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视为官员的行为楷模和社会道德的典范。

包公精神对当地的文化的影响,在当地的法治精神的体现,强化了当地居民对法律的尊重和对公正的追求,促进了法治精神的普及;起到了道德教化的作用,引导人们遵循社会公德,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也有文化传承的作用,包公祠不仅是纪念建筑,也是当地的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

2. 包公祠的建筑布局和主要特色建筑特色

砚洲岛包公祠位于中国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区砚洲岛内,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其建筑风格和特色可能与内陆地区的包公祠有所不同,受到了岭南建筑的影响。

砚洲岛包公祠的建筑布局同样遵循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庭院式布局,以中轴线为对称,包括山门、大殿、拜厅、寝宫等主要建筑,以及一些辅助建筑如厢房、碑廊等。

山门:作为包公祠的正门,通常设计宏伟,上面会刻有“包公祠”字样,以及一些精美的雕饰。

大殿:是供奉包拯神像的地方,通常殿内会有包拯的塑像,两侧有时还会有展示包拯生平事迹的壁画或浮雕。

拜厅:用于祭拜和举行仪式的场所。

寝宫:安放包拯灵位的地方,也有的包公祠在此展示包拯的遗物或历史文献。

砚洲岛包公祠的建筑特色体现了岭南建筑的特点,注重通风散热和防潮湿,同时也有对称和谐的传统建筑元素。

雕刻艺术:门楼、梁柱、石碑等常有精美的雕刻,如的人物像、动物雕像、花卉图案等。

砖雕和石雕:砖雕照壁和石雕香炉等是常见的装饰元素,它们上面常常雕刻有寓意吉祥的图案。

灰塑:岭南地区特有的灰塑艺术在建筑的屋脊和墙体上得到应用,常常描绘有精美的神话故事和动植物图案。

3. 包公祠的当前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包公祠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化遗迹,不仅承载厚重的历史底蕴,也是现代社会中人们缅怀先贤,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包公祠的保护状况以及其面临的挑战也逐渐凸显出来。

目前包公祠的现状:作为一个旅游景点对外开放,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在促进砚州岛的文化旅游发展方面有一定的贡献,但也同时给包公祠的日常的维护和管理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自然老化:长时间的风吹日晒都会导致包公祠的部分建筑材料出现老化腐朽等现象,如瓦片破损、木构件腐朽等问题,这些都需要通过专门的古建筑修缮来解决。

人为的破坏:尽管包公祠等旅游景点都有专门的规定禁止旅客乱涂乱画等破幻行为,但各种严格的保护措施都无法阻止一些没有素质、无社会道德底线的人的不文明行为对包公祠进行损害与破坏,例如在建筑体上刻画某某某到此一游、随意涂鸦等恶劣行为。

环境的影响:周边的城市化进程都会对包公祠的环境造成各种各样恶劣无法挽救的影响,比如噪音污染、空气污染等等,这些都可能对包公祠的长期保存造成各式各样的威胁。

三、调查结论与建议

1. 调查总结

砚洲包公祠作为纪念北宋名臣包拯的重要场所,不仅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展现了包公公正廉明、爱民如子的崇高的形象。祠内建筑古朴典雅,壁画生动传神,充分展现了包公的精神与事迹。砚洲岛包公祠的建筑布局同样遵循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庭院式布局,以中轴线为对称,包括山门、大殿、拜厅、寝宫等主要建筑,以及一些辅助建筑如厢房、碑廊等。同时,砚洲岛的风景秀丽与包公祠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游览。砚洲岛包公祠不仅是肇庆市的一处重要文化景点,更是传承和弘扬包公精神的重要载体。

包公祠具有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包公祠是历史遗产,是研究砚洲岛历史和岭南文化的重要物料。它是包拯廉洁、公正的象征,代表公正无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作为廉政文化的教育基地,对于提高公民的道德素养和廉政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2. 关于包公祠的传承与发展

传承和发展包公精神,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教育推广:在学校和社区开展相关教育活动,让人们了解包公精神的内涵和价值。

文化旅游:利用砚洲岛的旅游资源,打造包公文化主题的旅游文化产品和活动,让游客在游玩中感受包公精神。

举办文化活动:组织讲座、研讨会等,深入探讨包公精神在当代的意义。

与经济发展相融合:通过包公精神的传承和发展,促进砚洲岛的经济发展。


初审:汤颖欣、叶钰婷

复审:乔景璇

终审:李妙芝



微信公众号
地址:广州校区: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朱村街朱村大道东432号 ; 肇庆校区: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区莲花镇丰乐路20号 电话:020-82856988 招生专线:020-82856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