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肇庆砚洲岛包公楼,作为一处融合了自然风光与儒家文化的历史名胜,不仅是纪念北宋名臣包拯的重要场所,更是儒家廉洁文化在现代社会得以传承与发扬的生动实例。本报告旨在通过实地调查与文献研究,深入探讨肇庆砚洲岛包公楼在当今儒家廉洁文化传承中的独特作用与价值。
二、包公楼来源:
旧包公楼:砚洲包公楼是砚洲村民及社会人士缅怀包公为官清廉、造福黎民百姓,为励后人而建。砚洲包公楼建于清朝道光十四年(公元一八四三年),楼高三层,是洲人合力募捐所筑,原称“包公祠”,楼层3叠,四合院式建筑,四周环以墙,后植以木。时至同治七年,因三搂溃危。修葺改为两层,惟易名为“包公楼”。至今已具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成为砚洲的名胜古迹。上百年以来,香火无间,游人鼎盛,各方举子、名人雅士,慕名登洲观光竭圣,缅怀先贤,挥毫讴歌。题下不少诗词墨宝。然而,岁月沧桑,时倦物易。年长月久。近数十年来,疏于修葺,残破不全,终因风霜侵蚀、于1984年被台风摧毁。
新包公楼:1988年,国家推行改革开放政策,重视文物保护,在这时倦待兴之际,砚洲公益事业建设委员会倡议重修砚洲包公楼,深得村民及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鼎力资助,鸠工备材,历时半载,主楼两层修葺落成重光。其后。浩然亭、南北厢廊、龙井、养生池、聚宝塔、五义桥、孝肃牌坊等附属建筑物全面恢复原貌。码头城楼,大路、餐厅等配套设施日趋完善,建筑占地面积达伍仟多平方米。巍峨壮观。肃且威严,各地游人登楼浏览竭圣进香络绎不绝。香火鼎盛更胜从前。新建的包公楼于1990年告竣,1995年砚洲管理区投入300多万元进行了扩建。
三、包公楼的文化底蕴及影响:
肇庆砚洲岛的包公楼,作为一处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体现了包拯公正无私、清廉勤政的精神,还承载着砚洲岛乃至肇庆地区深厚的包公文化特色。
在文化底蕴方面,包公楼不仅体现了包拯个人的清廉品质,更承载了肇庆地区乃至整个岭南的廉政文化。千百年来,肇庆本地形成了具有浓郁包公文化特色的廉政文化,这种文化在包公楼得到了集中体现。每年的五月初一至初八的龙母诞期间,广大信众保持着“拜龙母敬包公”的习惯,包公楼成为祈福高峰期。此外,砚洲岛还保留着明代以来的众多古建筑和宗祠,这些建筑与历史遗迹共同构成了砚洲岛独特的文化景观。
综上所述,肇庆砚洲岛的包公楼作为一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遗迹,不仅是对包拯清廉品质的纪念,更是对肇庆地区廉政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它的存在,不仅让人们铭记历史,更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清廉、公正与正义。
四、包公楼的文化影响力:
为了更好地了解实际包公楼的文化影响力,我们采用了发放调查问卷调查方法,设计相关问题,探究人们是否真正知道包公楼,了解包公的文化精神,以及对包公影响力的看法。我们设计调查问卷的相关问题由浅入深,首先是询问被调查人是否知道包公,后面再询问被调查人对于包公影响力的看法。我们发布的调查问卷回收量为108份,平均完成时间为1分23秒。我们从调查问卷中可以了解到,大部分的人都认识包公,但是并不是所有受调查者都具体了解包公,具体体现在受调查者中有89.8%的人认识包公,但是其中只有75%的人知道包公的姓名叫包拯,由此看出大部分的人对包公的了解程度较浅。调查问卷结果中显示,受调查者中只有51.9%的受调查者知道肇庆砚洲岛包公楼,由此可以看出包公楼的知名度并不出众,对于包公楼的宣传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并且由包公传说和包公楼衍生出来的包公诞民俗活动,有43.5%的人都是不知道有这个民俗活动的,并且是不会选择去参加的。对于包公的相关文创产品,有53.7%的人会选择购买邮票类型的。所以我们认为对于包公的宣传活动,可以选择在包公楼周边售卖一些关于包公的文创产品,例如印有包公Q版形象的邮票、明信片等等,并且在网络上以视频和图片的形式宣传包公楼以及包公诞的活动。受调查者中,大部分人认为包公的形象是正直无私、刚正不阿、铁面无私的,并且有95.4%的受调查者认为包公精神是对现当代有一定影响力的。综上所述,包公的人格确实影响着当代人民,但是知道砚洲岛包公楼的人并不多,为了更好地传承包公正直廉洁的传统文化,相关部门可以多多宣传砚洲岛包公楼,加强对包公文化的宣传教育,以提高公众的认知度。
五、包公廉洁精神对儒家廉洁文化传承的现实意义:
众所周知,我国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中,孔子无疑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人物,然而,包拯这位历史巨匠同样不可小觑。包拯之名,正如社会问卷调查所揭示的,早已深入人心,无论男女老少,皆是通过影视作品与他相识。他铁面无私,刚正不阿,已然成为百姓心中公正的化身。尽管包拯身为封建王朝的实干官员,其留下的文字多为奏议,政绩卓越,但终究服务于封建统治。那么,他的影响力何以能跨越时空、超越阶层,传颂千古呢?
究其原因,包拯背后所蕴含的“包公精神”功不可没。这种精神虽诞生于特定的地域、时代、社会与阶级,却因其历史的先进性而熠熠生辉。正如大思想家的思想能够超越时空和阶级,包公精神亦历久弥新,成为我们时代的宝贵财富。在法治社会的今天,这种公明廉威、勤政为民的精神,更是执政者应当重拾的儒家文化遗产。
时间来到2023年12月,一位年逾75岁的退休干部马树山,因举报当地领导而遭刑拘,后由检察院批捕并提起公诉。然而,在媒体的曝光和最高检的介入下,案件戏剧性地发生了转折。经过审查核实,当地检察院以“不存在犯罪事实”为由撤回了起诉,马树山终得释放。这起案件的转折,正是最高检铁面无私、雷厉风行的体现。他们为一个普通人洗刷了冤屈,树立了司法公信力,赢得了全社会的赞誉。公众在这起案件中感受到了公平正义的力量,读出了人民检察院名字中“人民”两个字的千钧之重。最高检的举动,无疑是包公精神的生动体现。
而也就在上个月,一则新闻的报道令人深思。一位女子跪倒在包公祠前哭诉冤情,这不禁让人感慨,即便进入21世纪,人们遭遇不公时,仍会想起影视剧中那个正义的化身——包青天。这一行为既反映了百姓的情感宣泄,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当今社会公平正义的缺失。在法治社会中,哭诉无法换来公正,“包青天”的再现也无法保证社会的真正公平。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深入理解并实践“包公精神”中的儒家廉洁文化。
因此,我们应当通过媒体宣传、网络传播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儒家廉洁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同时,我们还应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和特点,创新传承方式,如开展主题讲座、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让人们在参与中感受儒家廉洁文化的魅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将包公精神发扬光大,让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六、结语:
儒家廉洁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肇庆砚洲岛包公楼作为儒家廉洁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功地将儒家文化的精髓传递给现代社会。在未来,我们应继续加强对包公楼的保护和利用,发挥其在儒家廉洁文化传承中的独特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初审:汤颖欣、叶钰婷
复审:乔景璇
终审:李妙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