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1日~17日,我校艺术与传媒系2019级新闻学(1)班共39位同学在新闻学专业的宋立民教授、程旭兰教授、叶静宜老师、苏阳老师的带领下,前往湖南省长沙市与岳阳市,开展了为期七天的社会调研课程和研学活动。
实践课程取得了预期成效——在研学过程中,走访与田野调查启发了学子们的问题意识,既增强了对社情民意的认识,又拓展了调查的广度与深度,锻炼了学子们的社会敏感力和问题分析能力。
第一日,初见长沙。在第一晚的行程中,我们就能清晰感受到这是一座爆火的网红城市,只要在太平老街、五一广场、坡子街、解放西这个的商业圈走过一遭,不难发现一个问题——旅游同质化,即网红卖点太过单一,无非就是供游客吃喝玩乐拍照打卡的,景点又过于聚集在中心商圈,仅仅靠茶颜悦色、火宫殿、文和友等等网红品牌火出圈。同质化的更明显体现,还在于沿路走过来三步一见的糖油粑粑、臭豆腐、小龙虾……在旅游发展的道路之上,长沙还缺少了一个超级城市IP,能够对城市精气神特色凝练,快速聚集人气和提高城市认知度,让人“一眼看到长沙”。
第二日,行至湖南广电大楼,并参观湖南广电的节目制作中心和湖南广电节目生产基地大众演播厅,进行深度体验节目制作流程,探究湖南影视文化的魅力,认识电视节目制作的整套过程。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视觉特效、数字媒体制作是长沙媒体艺术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的结合孵化出了数字烟花、数字灯光等新兴创意产业,与数字媒体一起构成了长沙媒体艺术的发展矩阵,在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逐渐成为长沙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部分。
第三日上午,至湖南省博物馆(湘博)。自2017年11月湘博新馆正式开馆之后,湘博热度不断上升,成为湖南新晋打卡点之一。在湘博不难看出,文物展览中应用的多媒体技术主要是由多种技术组成,包括场景合成技术、触摸屏技术、音频技术等。通过有效融合多种多媒体技术,博物馆展示平台才能够以各种形式,博物馆建设中多媒体技术应用是未来建设的必然趋势;下午,我们到湖南师范大学交流学习。在研讨教室接待我们的,是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讲师龚德才。在师生研讨会上,他以“舆论的指向标”李普曼、世界第一女记者法拉奇、深入苏共战斗前线的索尔兹伯里、水门事件的鲍勃和卡尔等多位新闻人为例,阐述新闻人“无冕之王”的地位,新闻记者是“社会的良心”的观点。
第四日,见湘军精神。新时期“文化湘军”的崛起,离不开湖湘文化“经世致用、敢为人先”的精神气质和文化特色的浸润,而弘扬“心忧天下”的精神,就是在更好地关注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的同时,更好地通过做好自己的事情来实现湖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其实既是“心忧天下”的立根之义,也是使“心忧天下”能够行稳致远的价值始基。
第五日,岳阳行程,前往屈子祠和屈子书院。在文化园,我们思考历史古迹景区的建设是否需要“群落共生”?从整个文化园的产业投入建设不难看出,当地政府是想要建设出一个具有特色、常有常新的文化新地标,然目前所见可能还是有所差距的。在景区建设与更新过程中,注重营造造旅游环境,培育旅游产业,整合旅游资源群落,构建旅游产业集群。
第六日,行至张谷英村,作为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江南民居古建筑群落,至今已存在了500多年,享有“中国第一村”的美誉。在田野调查中,最大的感受莫过于张谷英村民的生活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需要更好的调和。游客希望看到具有原真意义的古镇而居民向往过上现代化的生活,这对矛盾对于旅游的建设和开发者来说是个考验。因此要协调好社区发展和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而使社区发展和游览观光两相宜。
“游中有学,学有所得”,研学是一种旅行,带着思考去走过每一块土地,而不是当一个路过的行人,所获所得皆在路上,也在心中。与三湘谈话七日,幸会风景,求是求索。
撰写|苏阳 朱嘉茵
初审|练庆林
复审|李妙芝
终审|赵金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