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光前的浪潮

发布日期:2024-05-31

温越   邓倩儿

第1章 上岛

一九五八年八月,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全国拉开帷幕。同时,毛泽东号召广大青年知识分子前往农村地区进行劳动改造,鼓励广大青年将理论结合实际,参与社会主义农村建设。

八月的砚洲岛,江风肆意吹拂,踏上这座岛屿,呼吸到的是清新湿润的空气。不远处,一艘船若隐若现,缓缓向岸边驶来。江风掀起一层一层浪,浪花涌动着,推动着船不断前进。

在江对岸的知青李知行,朝船挥舞着双臂,告诉船夫这里有人要过渡。与李知行一起的还有梁嘉慧、王秀兰,许伟华。他们都是来自汕城20岁的青年知识分子,被分配到砚洲岛陈村的红联生产小队插队。一米八的大高个儿,戴着一副黑色眼镜,提着个小包,手上还紧紧拿着《毛泽东语录》。尽管烈日炎炎,他的衣衫早已被汗水浸透,但他仍站的笔直,这就是李知行。和他差不多高的,长得文质彬彬的是许伟华。女青年梁嘉慧,扎着两股麻花辫,背着个粉布包,不停地拿衣角擦着额头的汗。站在嘉慧旁边的是王秀兰,她留着一头短发,看起来十分干练。

船夫缓缓将船靠岸,开船的老夫名叫苏伯,是砚洲岛北边苏村的村民,已经渡船三十多年了。一见到这群年轻人,他脸上洋溢着笑容,和蔼地用着方言询问:“你地系上面派落嚟劳动嘅后生仔呀?”

“系啊,老伯。”李知行答道。

随着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作为知识分子,都是说普通话的。虽然李知行来自相对发达的汕城,但他是跟随乡下的爷爷奶奶长大,听得懂这些土方言。而苏伯是岛上的老者,仍还说着这里的方言。

李知行与其他三位知青一起上了苏伯的船,前往砚洲码头。在船上,梁嘉慧和王秀兰两人正看着一本印着毛泽东头像的《毛泽东语录》。许伟华觉得太累了,闭上眼睛睡着了。而李知行,一路望着砚洲岛的周边,仿佛在思考着该如何在这片土地上,开创出一条别有特色的发展之路。

苏伯看出了李知行对岛屿上的事物充满了兴趣,便开始向李知行介绍着这座独具岭南风情的岛屿。

李知行从苏伯口中得知,砚洲岛主要种植水稻,还会种植一些特色水果,例如香蕉,龙眼。其鱼塘基地广阔,但鱼苗成本较高,很难孕育出大鱼,鱼的产量也不高,因此当地村民便主要负责种植业。

不知不觉,船已经到了砚洲码头。李知行拿上行李,叫醒了许伟华,四人一同下船,正准备离开,苏伯喊了一声。

“呢毛泽东嘅书系边个?”

李知行转头一看,是自己带的《毛泽东语录》遗落在了船上,拿了书的李知行连忙向苏伯道谢。

“我唔识字嘅,但我识毛泽东嘅头像,几时你哋畀我讲讲呢书入面啲内容呢。”苏伯笑着说道

“好!一定会有机会的!”李知行点头答答应道。

砚洲码头上,前来迎接知青下乡的有广利公社的支部书记陈明川,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性,上下透露着党干部的正气。还有砚洲大队队长陈达民,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与他差不多同岁的还有红联生产小队的队长陈希来。而红联生产小队正是知青们要插队的队伍。前来欢迎知青们的人只有这三人,岛上的其他村民,经过码头,也是驻足看一眼这些陌生的年轻人,然后再接着干自己手中的活,似乎并没有很热情地欢迎这群年轻人。

“欢迎你们来到砚洲岛参加劳动工作。”说话的是支部书记陈明川,作为支部书记,他还是礼貌性向知青们的到来表示欢迎。一番客套结束后,陈希来带领着知青们在岛上四处逛了一下。一路上,经过许多户人家,但大家对这群年轻人的到来并没有很大的兴趣。

李知行走着走着,前面正好有一群小孩在打闹,有一个大概七八岁的男孩儿,因为跑的太快,没来得及停下,迎面撞上了李知行。由于惯性,男孩站不住,眼看就要摔到地面了,李知行眼疾手快,一把拉住了这个小孩。

"二娃,跑这么快,都撞到人了,还不给哥哥道歉!”陈达民对陈二娃说道。

“对不起,哥哥,我不是故意的。”陈二娃低着头说道。

李知行摸了摸他的头,笑着说:“没关系,下次别再跑这么快哦。”话音刚落,陈二娃转头就跑了。

这小孩,一天天调皮捣蛋的,知行你别放心上。”陈达民对李知行说道。

“没事,小孩天性爱玩,我小时侯也和他一样喜欢到处跑。”李知行笑着说道。

知青们终于成功上岛了,在这里他们即将开启一段人生的磨砺之旅。

岸边的浪潮的开始微微涌动,虽然浪花很小,但一直都是随风向前涌动。


第2章 共建知青楼

李知行等人来到岛上已经临近傍晚,逛了一圈岛屿后,正好到了晚饭时间。由于公社饭堂还未开始修建。支部书记只好邀请知青们到自己家里吃一顿饭。晚饭吃的是玉米饼子,稀米汤,地瓜干,还有充满泥腥气的小鱼干。小鱼干已经是砚洲岛上最好的食物了。梁嘉慧咀嚼着磨得不够精细的玉米饼子,每咬一口都难以下咽,一口气喝光了一碗米汤。因为条件有限,每人就只能喝一碗。她不好意思再要一碗,便强撑着把玉米饼子咽下去。陈明川看出了这个女知青的不适应,便把自己还没喝的米汤让给了梁嘉慧。梁嘉慧推脱不过,便收下了。

“你们城里的孩子肯定吃不惯这些东西,但我也没什么好东西招待你们的,你们将就吃一点吧。”陈明川说道。

“已经很好了,我们没有参与劳动,本来也不该吃你们的食物的。”李知行说道。

“来了就是客,这是应该招待的。”陈明川拍着李知行的肩膀说道。

吃完晚饭后,大队正要组织开会准备筹建知青楼,为知青们提供住宿房间,以及建设公社食堂。李知行等知青一同去到了陈希来家的后院开会。红联生产小队大约有50户,每户都来了一个代表,前来听分配任务。分配的任务有运材料的,还有砌砖盖瓦的,还有后勤保障的。李知行和许伟华两个男青年被安排到体力活一类,梁嘉慧和王秀兰则负责后勤。

开完会后,知青们还暂时没有住的地方,男知青便暂时寄住在社员陈明贵家中。李知行一进陈明贵家,就看到了一个在地上正拿着石头玩的男孩。那个男孩莫名感觉有人看着他,他一抬头,眼光一亮,是上次不小心撞到的哥哥!

“是你啊。小孩!”李知行率先开口。

陈二娃有些不好意思,扭扭捏捏地躲在陈明贵的身后。

“知行弟,给你介绍一下,这是我的小儿子,叫陈二娃。今年刚满七岁。”

“二娃,这是知行哥哥。”

知行哥哥......好。”陈二娃腼腆地低声喊道。

“你好,二娃。”李知行回应道。

而女知青则寄住在社员陈霞家中。天色已暗,陈村的人都早已歇息了。

夜深人静的岛屿,还能听到从树梢传出的蝉鸣声,从池塘传来的蛙鸣声。此时此刻的李知行,还没睡着,他走出屋外,抬头望,看到了在城镇里从未见过的群星闪耀,星星多的数都数不过来。仔细一听,水浪不停的拍打着岸边。李知行不知道自己将会在这座岛屿掀起怎样的浪花,但他期待着……

没睡着的还有想家的梁嘉慧,旁边的王秀兰早已进入梦乡,睡得很安稳。不习惯睡硬床的嘉慧,翻来覆去,眼睛一直睁着。因为吃不惯难以消化的粗粮,嘉慧忍受着胃痛,蜷缩成一团,想家的思绪一直在脑海中漂浮,嘉慧想着想着,泪水划过脸庞。她低声抽泣着,哭着哭着,也入睡了。

东方的红日在天边吐露出一角,日出的曙光开始驱散黑暗,天渐渐亮了起来。

盖楼的材料终于到了,所有社员们都投入到了知青楼的建设之中。李知行和许伟华从早干到晚,除了吃饭都不肯歇息。陈希来看到两个年轻人如此卖力,也怕累着这两个孩子,多次劝他们歇息,但他们依旧咬牙坚持着。两个城里的知识分子,哪里经历过烈日暴晒和干重活。干完活的第一个晚上,李知行的手几乎是血肉模糊,本来有手套的,但是手套质量不好,经常没用多久就被磨烂了,手套数量也有限,李知行把自己的手套都先让给了其他社员。他还浑身酸痛,一躺下睡觉,他的脊背仿佛被万根针扎着般疼痛。许伟华也是如此,他的脚磨出了好几个大血泡,走路一瘸一拐,简直疼得没法动弹。

久而久之,两人长期在烈日下劳动,原本白皙的皮肤变得黝黑,身上的肌肉也变紧实了,双手也已经被磨出了老茧,也变得粗糙起来了。陈希来问李知行:“后悔来这里吗?让你受累受苦,还伤了一双会翻书写字的手?”

“我这双手,既要拿的起笔,也要搬得动砖头,更要能建得起社会主义这座高楼!”李知行充满斗志地答道。

负责后勤工作的梁嘉慧和王秀兰,也和当地的社员们打成了一道,社员们也逐渐接受了这群年轻人的到来。嘉慧和秀兰在这里也学会了做饭,成天被柴火烟熏着的嘉慧和秀兰,没有半句怨言,她们反而觉得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嘉慧已经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夜里想家的情绪没那么重了。两人每日都为干活的社员们送饭,虽然很累但她们乐在其中。在这里,她们体验了与城市人气截然不同的农村风情。每位社员都是那么质朴,陈霞知道她们不会做饭,但总是会耐心教导;担心她们吃不饱,也会从自己碗里留出一点菜给女知青们。

每次嘉慧总是说:“霞婶你别给我们留了,你自己都不够吃呢。”

陈霞总是笑着说:“你们还年轻,长身体呢,你们从这么远过来,吃饱才有力气帮我煮饭呢。”

三人相视而而笑,在陈霞心中,对待这两个青年,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历时五个月,从夏季到冬季,知青楼终于建好了。一共有两层,第一层是公社的食堂,第二层则是知青们的宿舍。

知青楼建好的这天,社员们齐聚在此,大家共同庆祝知青楼的建成,每位社员脸上都洋溢着笑容,看着大家齐心协力修建出的楼房,心中的喜悦难以掩盖。

江中的波浪又朝前方翻滚了一层,这股推动江浪涌动的海风仍在蓄力,期待翻起更大的巨浪。

这层向前翻涌的巨浪仍迎着风继续前进着……


第3章 学思想,聚人心

李知行等知青们也从社员家搬出来住进了知青楼。时间流逝,知青们都已适应这里的生活,干活也越来越熟练。到了12月份,队里没有安排什么活。李知行向陈希来提出申请,给社员们开3个月宣传毛泽东思想的课,地点是知青楼院子里。

一天中午社员们吃完午饭,收拾干净后,整齐地坐在院子里。梁嘉慧走上前,给社员们宣讲毛泽东思想。

“1955年12月,毛泽东在《大社的优越性》一文中指出:‘小社束缚生产力的发展,要逐步合并。有些地方可以一乡为一个社,少部分地方可以几乡为一个社’。这是毛泽东办大社的设想,而中央也根据此建议来制定政策,这就把人民公社化推向了高潮。”

“而人民公社化的特点是‘一大二公’。所谓一大,就是规模大。一般是一乡一社,甚至是数乡一社。我们砚洲岛这里就属于数乡一社,多个乡组成一个大社,砚洲大队就是一个大社。所谓公,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化层度高,所以我们的生产工具或资源都是共同拥有的,例如土地。一切的财产上交公社,再统一分配,例如我们所需要交的公粮。”梁嘉慧继续说道。

“‘吃饭不要钱,老少尽开颜。劳动更积极,幸福万万年。’说的就是我们初期建的公社饭堂,俗称”大锅饭“。大家一起吃,吃饭就不需要钱了,这样劳动的积极性就提高了。但是前期大家敞开肚皮吃,吃太猛而导致后面粮食不够吃,也会造成浪费。而在后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央决定取消分配上的部分供给制,在公共食堂问题上采取自愿原则,社员口粮分配到户、由社员自由支配等。纠正了用行政命令大办农村公共食堂的做法。

同时李知行也邀请了苏伯一起来听,苏伯听不懂,李知行给他翻译。苏伯每次都来听,听得津津有味的,像极了认真听课的学生。

“佢讲嘅真系唔错,好易明。”苏伯也称赞道,李知行听后也点点头。

讲完课后,社员们鼓起掌来。“好,讲的真好,真不错。”梁嘉慧害羞地向他们道谢。随着课程的展开,社员们也越来越了解人民公社,也更加明白了公有化以及集体劳作。

每天,社员们吃完午饭,就会来听梁嘉慧给大家讲的思想课,梁嘉慧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大家讲明毛泽东思想是什么。每次来听的人都座无虚席,没有坐的地方,他们就坐在地上。这些社员虽然不认识几个字,但他们能听的进去。嘉慧讲着绘声绘色的故事,让原本枯燥难懂的理论知识变得有趣。

渐渐地,人们对这个城里来的读书人有了不一样的看法,纷纷夸梁嘉慧讲得特别好。这一群读书人不仅书读的好,讲课讲的也好。

在给社员做宣讲的同时,梁嘉慧也在不断学习,她每次都会做好充足的准备,每次看书看到深夜,煤油灯都燃尽了,她只能借着窗外微弱的月光,继续看书。书本上写的都是密密麻麻的笔记。

给社员做宣讲是梁嘉慧特别有成就感的事情,她不仅将所学知识传播出去,也让集体化的思想深入人心,让大家更加团结。


第4章 暗藏的污流

课程结束,正好来到了3月份,已经到种植早稻的时候了,明天就要分配土地开始种植。天色已暗,大部分人家都早早睡下,为明天干活养精蓄锐。然而有一家的煤油灯还亮着微光,一个身影出现在了这家门前,敲响了门。

门打开了,陈达民看着来人:“哟,陈荣,你来干什么?”

“我来当然是有要事来找大队长啊。”陈荣回复到。

“进来说话吧。”陈达民让开身子让陈荣进来,陈达民伸出头快速地环顾四周,没看见其他人,立即把门静静地关上。

“队长,我想你能多分点地给我们。你也知道,我们家人多,出的力也多,地多一点,我们的产量也能再多一点。交完公粮,多少还会留一点给自己吃。事成之后,好处肯定也少不了你的。”陈荣低声说着。

“你所说的好处是什么?”陈达民问道。

“剩下的粮我们平分,不上交公社怎么样?”陈荣答道。

“行,就这么说定了,正好明天开大会说这事。我们说好的,事成之后,你可别忘了我。”两人站了起来,互相握了握手,达成了某种协议。

公鸡打鸣,预示着一天清晨开始,天渐渐亮了起来,太阳也慢慢升起。陈达民就召集全体社员和知青开会,说明了土地分配的情况:“我们的分土地还是按照原来的,到时候我会公示在知青楼的大院前的牌子上。每家每户分到的都是一样的,还有什么问题就留下来问我,没有的就回去继续干活吧。”社员们都散开了,陈荣走之前和陈达民对视一眼,里面的含义不言而喻。

太阳下山,天色逐渐按暗了,风轻轻吹动树叶,发出沙沙的响声,鸟儿开始归巢,孩子们也要回家了。几个小孩互相告别,走向自己的家里去。

陈二娃一边走,一边踢着路上的小石子,高兴地哼着歌朝家走去。渐渐地,陈二娃没注意看路,错过了家门,他仔细一看,前面不远处就是陈达民的家了。正当他准备转头往反方向走回家时,忽然,他看到一个人影,站在陈达民的门口,并且手上提着一个篮子。那篮子传来一阵香味,吸引着陈二娃。他迫不及待想知道篮子里装的是什么好吃的。刚走上前去,陈二娃准备敲门,听到里面说话的声音,陈二娃小心地将耳朵贴在门口上。

“你来了,我已经给你分配多点土地了,你可忘了我。”这是陈达民的声音。

“唉,不会忘了你的。这不就给您带了红枣糕和炸的酥脆的咸鱼吗。陈荣说道,陈达民掀开篮子,下面垫着一沓他本不该得的钱。

看到钱的陈达民,与陈荣相视一笑。

陈二娃不懂他们在交流什么,无趣地走回家了。到了家里,妈妈给陈二娃留了公社里的饭。陈明贵和罗秀英已经吃过饭了,陈二娃玩的有点晚。

“你去哪贪玩了,饭都不回来吃,下次不许这么晚回家”陈眀贵对着陈二娃说。“土地分配下来了,要干活了,我们得早点睡。”

陈二娃听着,对眀贵说:“爸爸,我们分到的地是一样的吗?我听到达民叔叔对陈荣说要把土地多分给陈荣叔叔家,其他家的不变”

“你个小孩子,你可别乱说,吃你的饭,大人说话小孩子别管。”陈明贵有些生气地声道。

突然门被敲响,陈明贵去开门,看到了李知行“知行兄弟,这么晚了过来有什么事吗?”陈明贵问道。

“哦,没什么。我去开会,大队长要分配劳动任务给我们。我去到他家的时侯,他告诉我,他看到陈二娃一个人走在路上,他不太放心,所以叫我过来看看二娃回家没”李知行回答道。

陈二娃走过来,拉着李知行的手。“知行哥哥,我听到了陈达民叔叔要多分点土地给陈荣叔叔,这是我亲耳听到的。”

“你这小孩,又乱说。”陈明贵训斥道。

“我没乱说,知行哥哥你也不信我吗?”陈二娃摇了摇李知行的手。

李知行摸了摸陈二娃的头,他知道小孩不会撒谎,但是没有证据不能妄下定论。“没有不信你,你先好好吃饭。既然二娃回来了,那我就先去开会了。”李知行和陈明贵一家道别。


第5章 污流涌现

土地分配下来了,劳动任务也分给了社员们和知青们。一大早,大家都干劲满满,开始了一天的劳动。李知行渐渐觉得不对劲,陈荣已经把本应该是他的地给种植好了,他突然又跑去别的不是他的地去种植。陈荣家的人口不多,为什么会分到这么多地。而且陈荣一看到陈达民,就凑在一起,还会窃窃私语,两人走得十分近。李知行忽然又想起了二娃说的话,加深了他心中的怀疑。

到了中午,大家都聚集在知青楼吃饭。李知行和陈明贵坐在一起吃饭。“明贵兄弟,我怀疑陈二娃说的是真的,我今天发现陈荣偷偷在不属于他的土地上种植。”李知行小声地对陈明贵说。

“什么!难不成陈达民和陈荣真的有问题。”陈明贵尽力地压抑着惊讶的声音。

“在没有证据前还不确定,我再观察一下”李知行说道。

炎热的夏季来袭,又到了种晚稻的季节。社员们和知青们早早地来到分配给自己的地里。撸起袖子,挽起裤子,一人拿着分好的种子,走下泥土里去插秧。大家准确又快速的把秧苗插进泥里,沿着一路种下去。有时腿扎进泥里拔不出来,用力抽出来时站不稳摔了个屁股墩。

过了一个月,早稻就开始收割了。所有稻谷收割完毕,每家每户都要上交公粮。但是红联生产小队的产量却不达标,陈明川通知陈达民和陈希来开会。

“你们红联生产小队怎么回事,这次的粮食产量怎么不达标,你们是怎么管理的!陈希来,你好好查查你这小队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是是是,我一定好好查,书记您消消气。”陈希来恭维地说道。

一旁的陈达民不以为然的态度,但在陈明川面前,他还是摆出一副尊重领导的架子。他也连忙附和道:“书记您别气,我和希来一定想办法提高红联生产小队的产量。”

陈希来开完会后,回到队里,他去到记工员陈勇杰的家里,敲响了门。门打开之后,陈勇杰看见陈希来在门口。

“队长,有什么事吗?进来说吧。”陈勇杰邀请陈希来进去。

“哦,不用了,我是来找你要工分记录本的,我想看看是谁家的产量少了。”陈希来拒绝道。

“哎呀,你来的不巧了。工分记录本我早就交给达民大队长拿走了,你要的话就去找他吧。”陈勇杰惋惜道。

“好,我现在就去,再见勇杰。”陈希来和陈勇杰道别。

陈希来又去到了陈达民家,边敲门边说。“达民,你在吗,达民?”

门开了,陈达民一看。“怎么了,希来?”陈达民问道。

“你能把工分记录本给我看一下吗?”陈希来解释道。

“你要看工分记录本干什么?”陈达民显然不愿意把记录本给陈希来。

“因为我想看谁家交上去的公粮少了,导致整个队不达标。如果你不愿意给我看,那我也只好请书记来找你拿了陈希来有点硬气地说道。

陈达民也不想闹到支部书记那去,便去拿了工分记录本。

“工分记录也证明不了什么,你最好还是管理管理你队里那些只吃公家饭少干活的人吧,找不出来的话,那只能说明是你自己私吞的?”陈达民不屑地说道,他显然是想让陈希来背锅。

陈希来斩钉截铁说道:“我一定会查出那个人是谁!”

“慢走,不送。”陈达民将工分记录本甩给陈希来,头也不回就进屋了。

下午,陈希来召集社员们和知青们开会,说明了粮食产量不达标的问题。“陈荣,为什么你的父母在4月1日到4月18日没有来,你们人手不够导致产量不达标。”陈希来看着陈荣说道。

“队长,那几天我父母身体不太好,你也知道,年纪大了身体就总会出些小毛病。我一个人也干不过来,所以产量就会少。”陈荣打着哈欠,漫不经心地说道。

陈希来见他这么说,核对了工分记录本,陈荣所说的那几天也的确没有记录,便没有多说。但陈达民的不愿给记录本的异常反应,让陈希来也起了疑心,但没有证据的他也不敢多说什么。

参与开会的还有李知行,他看着陈荣的一举一动,脑海也在思考着,记录本难道真的没有问题吗?他和陈希来都有一样的疑心,为了证明他的猜测是对的,他的脑海中已经在密谋着一场“戏”,这场“戏”将会让真相大白。

这条汇入江浪的污浊溪流,很快就要被巨浪吞噬。


第6章 发展副业 初见成效

“好了,现在追究是谁的责任已经没用了。我们的晚稻已经种下去了,但是不敢保证产量是否会达标,我们现在要想出一个办法来提高我们的产量,你们谁有好的建议?”陈希来说道。

李知行举起了手,陈希来叫他起来。“知行兄弟,你有什么想法吗?”

“我们可以搞鱼塘养殖,我观察了队里的周围环境,我们是一个位于江心的岛屿,四面环水,水资源比较丰富。而我们的西江水为微元素含量也比较丰富,很适合用来养殖西江黄骨鱼和西江鲇鱼。我们可以筹集公款,一起购买鱼苗来养殖,发展红联生产小队的副业。”李知行娓娓道来。

“你这想法不错,但是我先要向陈达民队长请示,他同意了我们才可以开展。”陈希来说完,就解散了大家,让他们去干活了。

陈希来找到陈达民,向陈达民说明了来意,但陈达民不同意。“不行。别的不说,这鱼苗本身就很贵,你筹集资金购买鱼苗去养殖能买到多少呢。而且社员们也没有养殖的经验,一旦失败就血本无归,谁来承担这个后果?

可是,无论怎样都要试试,一旦有机会,我们都得抓住啊。”陈希来努力争取。

“不行,不能冒这个险,你说什么我都不会同意的。”陈达民坚持说道。

陈希来无奈,只能去找陈明川。“书记,我们打算筹集公款买鱼苗,开展一个鱼塘养殖,来提升我们的产量。但存在一定风险,这是知行提出来的。”陈希来对陈达民说道。

“可以,有机会就去试,只要有办法提高产量和收益,就去试一下。年轻人的想法很不错。”陈明川很支持。

得到书记的同意,陈希来回队之后,再次召集社员们开会。

“大家,我们的提议陈明川同志已经同意了。我们现在来投票,同意的筹集公款,就举手。不同意的就不举手。”

除了陈荣一人,其他人都举起了手。“好,现在除了陈荣一人,其他的人都举手了。少数服从多数,不同意的可以不捐。 现在就开始筹集,大家尽自己所能,给自己留点。”陈希来说道。

社员们有的回家拿钱,有的掏了掏自己的口袋,有人给几毛钱,有人给几分钱,有的没有钱的也把不需要的东西拿出来。只有陈荣一个人站在那里,显得格格不入。在他一旁的李知行看了他一眼,而后移开视线,不知道在想什么。

筹集好钱后,李知行和陈希来走在去码头的路上,准备去购买鱼苗。李知行看向陈希来。“希来兄弟,我想问一下你拿工分记录本时是向谁拿的?”

“哦,是向陈达民队长拿的,当时那个工分记录本在他那里。我当时去找他拿的时候,他十分不情愿地把记录本给我。”陈希来答道。

李知行听到不情愿这几个字,心中对陈达民的怀疑再次加深。两人刚好也走到了码头,他们登上船前去购买鱼苗。

回来之后,就要开始鱼塘养殖的劳作。社员们没有什么经验,每家分配好鱼苗后,李知行就教他们怎么做。“要冲洗一下池塘底部,冲掉泥沙。沉积物要清理好,不然会堵住塘口的,要保证出水口流畅。然后引入江水,江水里含有微量元素,可以增加鱼的营养价值。饲料就选择糠就好,都应该有保存一点。”社员们一一记下,就开始干活了。

阳光高照,照耀在社员们充满干劲的脸上。绿树成荫,空气清新,偶尔有点小鸟飞向空中,又落在一棵树上。深深呼吸一口新鲜空气,心情都被治愈了。

一些身强力壮的男社员和知青把淤泥都清理干净,除掉杂草,冲掉泥沙,而后引入江水。一整套流程下来,社员们和知青都出汗了,女社员们赶紧递上毛巾。接着把鱼苗都放进去,鱼苗在水里游着,一部分社员去拿糠回来了,撒在鱼塘里喂鱼,鱼苗游过来吃掉。

李知行看着社员们劳作,以及充满希望的脸,心里不是滋味。不知这样能否成功,一旦失败,不仅社员们的劳动白费,花出去的钱也浪费了,希望也没了。李知行叹了口气,陈希来看着他,知道他在想什么,没有说话,手搭上他的肩膀,用力握了握。李知行看着他,也搭上他的肩膀,像是给予彼此力量。

日子一天天过去,社员们也越来越有经验,也越来越上手。几个月后,鱼塘里的鱼从小鱼变成了中等大的鱼,数量也多了起来。社员们看着游来游去的鱼,觉得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

李知行看着,也是放下心来。社员们看见他,都走上前围着他。“知行兄弟,你可太聪明了,多亏了你的想法,这才能养的这么好。“社员们夸赞他。李知行有点不好意思的挠了挠头,向他们道谢。

晚上吃完饭,李知行回到宿舍,坐在椅子上,一条一条地理清他所发现的一切。首先是陈二娃听到陈达民和陈荣间的对话;其次劳动中陈荣多种植的地以及他和陈达民之间的各种举动;再次就是陈荣父母的工分记录是正确的,而工分记录本是从陈达民手上拿回来的,并且他是十分不情愿地拿给陈希来;最后是陈达民和陈荣强烈反对养鱼的态度。他灵机一动,十分肯定这工分记录是陈达民修改过的!

李知行理清楚后,就开始想之前的计划,怎样让陈荣不打自招。他记得之前苏伯给他讲过一个砚洲岛的鬼怪传说:砚洲岛上有一个女人叫啊翠,因为她的丈夫做了亏心事害死了她,她死后化成了厉鬼去报复那个人。往后有人一旦做了亏心事,就会被一个女鬼找上门。据说女鬼出现时会出现滴水声、敲门声,时不时还会有黑影快速经过,直到你出去去见她,如果你真诚道歉,她可能会饶你一命。在砚洲岛上生活的人基本上都听过这个传说,人们对这个传说是半信半疑的,但大都还是害怕的。

李知行想到办法后,起身去找陈希来。来到陈希来家后,他把他的怀疑和计划都告诉了陈希来。陈希来也将自己对陈达民的怀疑告诉了知行,两人达成一致,李知行便开始他的计划。

“我打算明天晚上来实行计划,把知青们加进来,让嘉慧来扮演女鬼。希来兄弟,你到时把书记请来,让他来看这出戏。”李知行说着,陈希来点点头。

和陈希来说完,李知行又去找了陈明贵,跟明贵说明了他的发现以及计划。

“那个杀千刀的,居然做这种事。知行兄弟,你放心,我一定会帮你。陈明贵愤怒的说。

“好,明贵兄弟,到时候你就去扮黑影快速地走过他的窗前就好。”李知行说,陈明贵点点头。

李知行回到知青楼后,告诉了知青们这个计划。“嘉慧到时你要扮演女鬼。秀兰,你就去敲门。伟华,你去制造些滴水声。”大家点点头。李知行交代完,大家都回去休息了。

风变大了,猛烈地吹着,像是马上要掀起一层巨浪。


第7章 好戏开场

艳阳高照,社员们都结束了早上的活去公社饭堂吃饭了。午饭过后,陈希来去找了陈明川。“书记,我已经知道了我们小队上次产量不达标的原因了,今天晚上我邀请你去看一出戏,你就知道了。”

“这么神秘?行,那我拭目以待。”陈明川饶有兴趣地说道。陈希来和陈明川告别后就走了。

天慢慢的黑了下来,蝉鸣渐渐。大家也都吃完饭回家休息了,李知行等人也开始了他们的计划。陈希来带着陈明川来到了陈荣家前的左前方,而知青们也准备好了,梁嘉慧把头发都梳到前面,看起来真的像个女鬼。

可能是大自然也在帮他们,今天的夜晚有些阴沉沉的,风也在呼呼的吹。陈荣正发着呆,忽然间煤油灯被风吹灭了,他抬头看见窗户有一道黑影闪过,心里咯噔一下。揉了揉眼睛,认真的看向窗户,黑影再次闪过,陈荣吓得身体颤抖,他想起了砚洲岛的那个鬼怪传说。然后他又听见滴水声,一滴、两滴……滴在了陈荣的心里。这时,敲门声响起,一下一下的很有节奏。陈荣吓得一屁股坐在地上,想大叫却发不出一点声音。

他双腿颤抖的站起来,慢慢的挪到了门前,打开了门,看到了扮演着女鬼的梁嘉慧。吓得直接跪在地上,一下一下地磕着头。“女鬼饶命,女鬼饶命。我错了,我错了,我下次再也不敢了。”

梁嘉慧让声音变得幽幽的,听起来像女鬼。“你知道你做了什么亏心事吗?”

“我不该鬼迷心窍,为了能有多点土地,让自己有多点剩余粮,就去贿赂陈达民让他给我多分点土地。我错了,我真的错了。”陈荣声音哽咽。

“既然你诚心道歉,你告诉我你是怎么贿赂陈达民的,我便饶你不死。”梁嘉慧继续说道。

陈荣头埋在地上,说出了他和陈达民达成交易的经过。陈明川、陈希来、陈明贵和在场的知青们听着,逐渐露出生气的神色,怒视着地上跪着的陈荣。

陈荣发现周围安静了,他抬起头来,看见了陈明川等人,他瘫坐在地上知道事情暴露了,再狡辩些什么也没有意义了。

“陈荣,你还有什么话说?”陈明川质问着他。

他呆呆的摇了摇头,没有说话。

“你承认了你做的那些事是吗?”陈希来问道。

“我......我认。”陈荣带着颤抖的声音说道,显然被吓得不轻。随后,他们带着陈荣去到了陈达民的家。陈达民开门看见了一群人以及木讷的陈荣,陈达民脸上的笑容僵硬了,想必也能看出来事情败露。

“陈达民,陈荣已经供出你了,你还有什么要说?”陈明川冷声道。

“没有。”陈达民低着头摇了摇头。

陈明川怒斥道。“好啊,我竟不知道我的部下居然出现了你这种以权谋私、唯利是图、见钱眼开的人,你这样的人多了,整个大队都要完了。陈达民,我以支部书记的身份撤销你砚洲大队队长的职务,还有陈荣,你要把你没交够的公粮增一倍上交。你们可有异议?”陈明川说出了他们的惩罚。

“没有。”两人同时出声。

“我会将你们上报给上级,你们好自为之。”陈明川说完就离开了。其他人听到他们的惩罚,也陆续离开了。

到了第二天,陈达民和陈荣的处置也贴在了知青楼院子前的牌子上,以示警告,希望各位引以为戒。

转眼来到夏季的尾巴,炎热的空气也渐渐变的凉爽起来。晚稻要收割了,值得庆祝的是,这次的晚稻种植产量倍增,社员们都开心的跳起来,互相拥抱。

一年的时间过去,鱼塘养殖的收益也很不错,鱼的数量越来越多,个个的个头都很大。看到成效显著,李知行很开心,看着鱼塘笑了起来,社员们也开心的称赞李知行。“知行兄弟,多亏你了。”陈希来看见鱼塘的产量这么好,打算扩大生产,现在社员们的经验丰富,也不把会有什么差错。


第8章 送行

鱼塘数量增加,收益也在增加,加上水稻的种植,红联生产小队的产量倍增,农村经济得到发展。而知青们来到砚州岛也有一年半的时间了,在这段时间里,知青们仿佛是里面的社员一样,融入了这个生产小队里,和社员们一起劳动、一起生活,他们变成了一家人。

知青上山下乡也渐渐接近尾声,一些知青以招工、考试、病退等名义回到城市,中央也决定停止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李知行他们准备要回城里了。

离开的前一天晚上,陈希来给知青们准备了一场欢送会。“谢谢你们的到来,很开心和你们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也感谢知行兄弟想出一个绝妙的办法来帮助我们摆脱困境,敬你们。”说完,陈希来高举酒杯,社员们也跟着高举酒杯。

知青们也高举酒杯回应着,大家都把酒一饮而尽。“跟你们生活在一起我也学到了很多,我们也得到了锻炼和磨练,很感谢这次的经历,中央做了一个很正确的决定。”李知行说道,其他知青点头赞同。

大家都尽情吃着喝着,谈笑声不断,一些社员也来到知青的桌前敬酒感谢他们,知青们也回敬着。陈二娃也来到李知行旁边,和李知行一起闹,惹得众人哈哈大笑。

清晨,草上滴着露珠,空气湿润但不黏腻。一行人来到码头,送别李知行和与他同行而来的知青们。“知行兄弟,你们一路上要小心啊,有空了回来看看这里。”陈希来握着李知行的手,认真嘱托。

“会的,也谢谢你们的照顾。”李知行回握着。

“知行兄弟路上注意点,谢谢你们的帮助了,再见。”陈眀贵朝他挥了挥手,李知行也回应了他。

“知行哥哥再见,我会想你们的。”陈二娃挥了挥手。

“我也会想你的,二娃。好了,时间不早了,我们也要出发了。你们也赶紧回去吧,就送到这里吧。”

“再见,一路平安,要常回来看看。”社员们挥了挥手,跟知青们道别,一些社员忍不住落泪,一些社员也拿出自己的东西送给他们。都是社员们平常都舍不得的吃的,篮子虽小,但李知行的心却被装的满满的。

眼看船马上到了,这时突然传来一阵喊声。

“等一下,我还有东西要拿给你们!”是陈明川的声音,他气喘吁吁地朝李知行跑来。

只见陈明川,裤脚衣袖全是泥,手里提了一个桶,里面竟装了好多活蹦乱跳的鱼!他把桶放到李知行的脚边并说道。

“带一点你们劳动成果回去给父母尝尝,我今天早上亲自去鱼塘里抓的,都是新鲜的鱼!”

看到这里,感性的嘉慧眼中已饱含泪花,这里的人民早就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家人一样。此时此刻,不舍得分离的几人紧紧相拥在一起,这是真心对真心的回应。

船到了,知青们朝社员们挥了挥手后,登上了船。

陈希来看着船只远去,伸长手大力的挥了挥。李知行也伸长手大力的挥了挥,作为他们最后告别。

“后生仔,记得翻来睇我啊,哈哈哈。”苏伯边渡船边和李知行说。

“一定会翻来睇你的,苏伯。”李知行笑着回应。

水面清澈,有时会有微风吹落树叶到水面,岸边的鱼塘上还有人在看着里头活蹦乱跳的鱼儿。而李知行也看着这群人,这座岛,心中充满了不舍。

船缓慢而平稳地前进着,船边掀起了一朵朵的浪潮,涌向那绿意怏然的小岛,聚集在一起的浪潮,汇成一层一层的巨浪,给这普通的小岛,掀起了不一样的浪花。


初审:林园、李金潮

复审:乔景璇

终审:李妙芝



微信公众号
地址:广州校区: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朱村街朱村大道东432号 ; 肇庆校区: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区莲花镇丰乐路20号 电话:020-82856988 招生专线:020-82856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