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砚洲岛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现状的调查报告

发布日期:2024-06-03

一、引言

砚洲岛,位于广东省肇庆市,因“掷砚成洲”的美丽传说而名扬四海。这里不仅拥有独特的自然风貌,更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砚洲岛逐渐将文化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模式。本报告旨在分析砚洲岛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现状,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砚洲岛文化底蕴

1.包公掷砚成洲

砚洲岛的名字来源于宋朝包公“掷砚成洲”的传说。据传,包拯在任端州知州期满离任时,将端州砚工送的端砚抛入江中,后来掷砚处隆起了一块陆洲,即砚洲岛。

2.包公诞民俗

鼎湖包公诞每年农历二月十四,砚洲百姓都会举办鼎湖包公诞,不仅当地民众会用香烛、三牲、水果祭奠包公,珠三角地区的游客也会到砚洲岛参加纪念活动。鼎湖包公诞是肇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主要内容有村民贺诞、宣读祭文、包公派福米、公孙策派《弟子规》、包公出巡、祭祀表演等。

3.砚洲岛孔学大师——陈焕章

陈焕章(1881-1933)孔教会创办人。字重远。广东高要人(今广东省肇庆市)。光绪进士。早年投康有为门下,在广州万木草堂读书。1907年,陈焕章考入读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系就读,1911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陈焕章于辛亥革命前夕回国。民国建立后,陈焕章受康有为指示,建立孔教会,任主干事和《孔教会杂志》总编辑。1913年,陈焕章召开孔教会第一次全国大会,举行大规模祀孔典礼。是年冬任袁世凯总统府顾问,为袁氏鼓吹帝制。张勋复辟失败后,陈焕章投靠段祺瑞,任“安福国会议员。1923年,陈焕章任北京孔教大学校长,又被聘为曹锟总统顾问。1928年北洋军阀覆灭后,退居香港。1933年12月,陈焕章在香港患病去世。著有《孔门理财学》《孔教经世法》等。

三、砚洲岛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现状及存在的挑战

1.文旅融合现状

砚洲岛已对其旅游资源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建设了一批景点和配套设施。岛上的人文旅游资源如包公楼、陈焕章故居、彼岸寺、六祖殿、岭南宗祠等,对于研究历史、古建筑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这些资源不仅吸引了游客前来参观,也为岛上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提供了基础。但是大部分的游客是附近的学生,而其目的只是看到短视频推荐或附近景点推荐,并非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2.存在的挑战

(1)基础设施不完善是一个主要问题。由于砚洲岛是一座江心岛,并不与江岸相连,抵达砚洲岛的惟一交通工具是摆渡船。然而,摆渡船并没有进行人车摆渡分流,燃机裸露在外,燃油气味大,给游客带来了不便。此外,全岛只有一条水泥环岛公路,且路标指示不明确,电线杆电表裸露在外,部分电线杆比两旁的芭蕉树还低,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此外在网上查找游客经历,绝大部分旅客反馈出来的是对交通、景点打造等方面的不满。

(2)岛内旅游配套设施不齐全,服务不到位,住宿设施较少,几乎没有特色产品消费点,供选择的餐厅也较少。与同出鼎湖的著名景点“鼎湖山”相比,砚洲岛缺少特色文化,缺少所谓的“网红打卡地”,缺少特色美食等问题较突出,而这些问题限制了砚洲岛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也影响了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

(3)“文化”宣传力度不足。尽管砚洲岛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在宣传方面仍然存在不足。许多游客对砚洲岛的文化内涵了解不足,仅仅将其当作一个普通的旅游景点。这导致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无法深入体验当地的文化氛围,也无法真正领略到砚洲岛的文化魅力。以包公文化为例,砚洲岛的包拯楼与肇庆包公祠(位于肇庆城西厂排街)相比知名度还是更低。肇庆包公祠常作为中小学研学和寒暑假参观的必要选择,所以附近地区的中小学学生对包公祠多少都有了解,但对砚洲岛的包公文化,了解的人却不多。

四、砚洲岛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建议与对策

1.推动两者融合,打造特色发展路线

2021年,砚洲岛被中国侨联确认为第九批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是肇庆首个华侨文化“国字号”基地,政府等有关部门深挖砚洲岛“侨”元素,深耕岛上华侨历史文化,整合岛上集清朝进士、贯通中西、肇庆留洋博士第一人的孔学大师、爱国侨领陈焕章的故居(励刚家塾)、爱国侨商陈位和的瑞垣家塾(华侨楼)、海外闻名的包公楼、体现知青文化的知青楼等阵地资源,积极开展系列具有“侨”特色、体现岭南风情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大力弘扬中华文化、侨文化,宣扬爱国精神,促进肇庆对外交流合作,讲好肇庆故事,打造出侨文化历史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精品小岛”。当地有包公出巡、祭祀表演特色习俗,可以让游客以简单的形式参与,了解岛上的风土人情,感受包公清正廉明的传统。

2.健全基础设施

加强旅游精品景区与线路的规划和设计。在修筑岛上景点指示牌,休息站融入当地历史文化元素,增强游客的兴趣。完善交通,提供共享电瓶车往返接驳,节假日前发布轮渡时间表。完善景区的服务设施,增加商店提高接待能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文字工作者前来游览,撰写游记;为当地附近中小学学生提供研学服务,写生等以此扩大知名度。

3.加强宣传力度,提升文化内涵

为了提高游客对砚洲岛文化内涵的认识和了解,建议加强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向游客展示当地的文学资源。例如,可以在旅游景点设置文化展示牌、推出文化旅游手册等。同时,加强与媒体的合作,利用网络平台等新媒体手段进行广泛宣传,提升砚洲岛的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

4.利用文旅产品带动旅游消费

可开发蕴涵砚州岛本土文化的文旅游产品,如各类文创产品。同时进行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将当地葛根研磨成粉末状,将香蕉烘干处理,设计产品礼盒融入当地建筑元素。政府牵头为砚州岛创作文艺作品,扩大影响度。如:当地文化与流行音乐等结合,通过流行、传唱等方式扩大砚州岛影响。

五、结语

本次调查旨在深入探究砚洲岛的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现状及所面临的挑战,通过资料收集等方式,对砚洲岛的文学底蕴与旅游资源进行了全面梳理与分析。经过一系列的调查与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砚洲岛作为拥有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地方,其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包公楼、陈焕章故居、彼岸寺、六祖殿、岭南宗祠等人文景观,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更为砚洲岛增添了独特的魅力,这些景点是文学创作的灵感源泉。与此同时,砚洲岛也在积极推动与旅游开发公司的合作,以高标准完成旅游规划设计工作。通过改善人居环境、提升村容村貌和环境卫生,砚洲岛成功吸引了中砚公司等企业的进驻,引入了一系列旅游开发项目,如翰园精品民宿等。这些项目的实施不仅激发了砚洲岛旅游的内生动力,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然而,尽管砚洲岛在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基础设施的不完善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由于砚洲岛是一座江心岛,交通方式单一,摆渡船作为唯一的交通工具,其服务质量和安全性亟待提升。此外,全岛的环岛公路和路标指示系统也需要进一步优化,以提高游客的出行体验。其次,旅游配套设施的缺乏也是制约砚洲岛文学与旅游产业融合的重要因素。岛内住宿、餐饮、特色产品消费点等服务设施不足,无法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这不仅影响了游客的满意度,也限制了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小组认为砚洲岛应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配套服务,深入挖掘文学资源,推动文学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同时,还应加强对外宣传和推广,提升砚洲岛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推动砚洲岛旅游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本次调查虽已告一段落,但我们对砚洲岛文学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关注不会停止。我们期待看到砚洲岛在未来能够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实现文学与旅游产业的双赢发展,为地方经济和文化事业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初审:汤颖欣、叶钰婷

复审:乔景璇

终审:李妙芝


微信公众号
地址:广州校区: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朱村街朱村大道东432号 ; 肇庆校区: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区莲花镇丰乐路20号 电话:020-82856988 招生专线:020-82856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