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琦老师考博经验与心得分享

发布日期:2021-07-06


考博一条苦乐交织,有泪的闯关路。作为一名已经上岸的准博士生,我把自己的经历写下来,希望能给准备考博或正在奋战的小伙伴一些小帮助和小鼓励。由于各高校不同专业方向的具体要求不尽相同,这篇分享基于我这一次的考博经历,恐难面面俱到,供大家参考。

简单介绍一下的情况。本科毕业于一所省属重点大学工科专业,研究生跨专业考上了同校翻译硕士。在高校工作了4年后,报考了母校2021年的博士研究生,报考专业为英语语言文学。

 


选择

考博首先需要确定报考的学校、导师和专业方向,这关乎准备申请材料以及之后的备考方向和重点。高校研招办会在网站发布博导和专业方向等信息,不妨先提前看看上一年的招生目录和招生简章,确定希望报考的导师。

这里我觉得有几点值得留意。

第一,目前博士招生除了普通招考,还有直博和“申请-考核”制选拔等方式,具体安排各校或有差异。如果某专业方向通过后两种方式招收了博士研究生,那么很可能会影响该专业方向普通招考的名额。一般直博和“申请-考核”制会先于普通招考进行,大家密切关注各校研招办的官网和官方公众号等信息发布平台,及时掌握最新情况,若普通招考名额有变化也可尽早调整策略。

第二,导师每年的博士生指标可能不一样,名额通常也比较紧张。当你确定心仪导师今年招收博士生之后,可以尝试邮件联系,邮件内容通常为自我介绍(教育背景、研究/工作经历等)和希望报考导师博士生之类的话,若准备好了博士期间的研究计划书等材料,也不妨随邮件附上。若导师回复邮件,你可以根据导师的语气初步判断导师的态度,还有的导师可能会约你当面聊聊。若导师许久没有回复,可以考虑再发一次,毕竟导师们都很忙碌,不一定能及时从海量邮件中看到你那一封并回复(这时候就别纠结 “会不会丢脸”的问题了),若导师始终没回复再考虑下一步吧。不过,如果你足够优秀,自然能在博士考试中脱颖而出,也并非一定要提前与导师联系。是否联系导师、如何联系导师,其实并没有什么标准操作。

第三,撒网or有的放矢?考博可以同时报考不同学校。撒网的优点是选择更有余地。假设在A校没发挥好,或许在B校表现出众;更好的情况时两校都考上了,这时你可以反向选择。但撒网的缺点也显而易见,譬如初/复试时间可能撞期、需准备两套申请材料、各校参考书目不一样增加了复习压力……我个人是只报考了一所学校的一位导师,这是因为我一开始就认定了心仪的导师。我对导师的研究领域充满兴趣,收集并阅读了导师的论文,觉得这就是我想研究的方向,所以我选择导师时目标很明确。当然,每个人情况不同,报考策略自然也不同啦。

 

申请材料

每年11月左右,各校就陆续公布博士普通招考报名通知,提交申请材料的时间一般比较充足。我报考的学校是202011月底发布的报名通知,20211月初截止提交材料。当我在截止日前几天提交好材料电子版,并邮寄出纸质版后,才体会到学校给近1个月的报名时间是多么必要,因为准备申请材料的确要花大量的心思和时间。

材料之中,博士期间的拟研究计划最花时间和精力。不妨提前上学校研招办网站下载上一年的文件看看,计划书的框架大体无异,要写的内容是规定好的。比如你报考博士专业及研究方向的目的及学术背景,列明近年来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博士阶段学习的目标及设想,研究的课题内容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方法及重要观点……或许你读博时真正的研究计划与最初的计划书有出入,但这份计划书很可能影响导师对你科研潜力的第一印象,也是考验你考博决心的一个小关卡,可要认真写。

另外,我还想提一下材料中的两名相关专业教授(或同等职称)的专家推荐书。如果你有认识的愿意写推荐书的教授专家,开口自然不难。但是,如果你恰好和我一样没有熟悉的教授专家,那脸皮不妨厚一点儿。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和硕士的任课老师发过邮件,同时诚心询问系里(现在是学院了)的教授前辈,最终顺利提交了两封专家推荐信。在此,我衷心感谢我们学院李冀宏教授和贾绍东教授的支持,也非常感激单新荣院长和大英一教研室张永亮主任的鼓励!

其他的申请材料都是些常规材料,准备起来比较简单,在此就不一一细说了。只要看清楚学校的材料要求,逐一准备好并按照规定提交,只要审核通过,你就拥有参加考博初试的资格了。

 

备考

由于疫情原因,2020年和2021年的考博时间节点与往年相比都有所调整。以我的学校为例,疫情前的报名通知中会明确初试时间,但2021年的通知只写明初试将在3月底或之后举行,具体时间待定。但不管哪天考试,认真复习备考就是了。

招生目录上会列明各专业方向的考试科目和参考书(如有)。以我报考的专业为例,初试共三门考试,一门二外加两门专业课。其中,只有专业课二给了一本参考书,二外和英语写作没有参考书。三门考试均由学校自主出题,且没有在网上公布往年真题。

一开始我是一边上课一边备考,当时一周四天有课,三天是上下午,一天是上午。工作日的下午或课后直到晚饭前基本是固定的备课时间。寒假期间自主安排,假期特别考验人的定力和自律能力,要抵御刷剧、看手机、聚会等各种诱惑,要做好春节备考不放松的心理准备。第二学期排课集中了些,均为上午4节连上,如此一来,备考集中在下午和晚上。其实,老师们除了教学工作,包括上课、备课、批改作业、指导论文、出试题,还有定期的教研会议和偶尔交给你的其它工作,总体并不轻松。所以如果立志考博,就必须规划和平衡好工作和备考。下面以第一学期为例,分享一下我的备考情况:

二外:上午上完课后,10点半到12点半是二语学习时间,主要是教材搭配网课,从单词到语法,从课文到动词变位,刷教材的课后习题,特别是翻译题。我也不求一次就全部记住,更多的是希望通过不断接触加深刺激,逐渐形成记忆。我自知自己的二语没有什么优势,所以除了尽量每天固定时间学习外,也会见缝插针地跟着app学习,个人比较喜欢用duolinguo(多邻国),有事没事就刷刷题,看着自己的等级一路上升,也有了继续学习的动力。

英语写作:英语写作的备考没有特别划出时间。得益于大英教师的本职工作,我平日能保证一定量的英语听说读写的输入和输出。然后就是更多地利用碎片时间,比如睡觉前、午饭后、坐地铁时,用读书app看看雅思、专八等考试的写作题目和范文,多翻翻外文期刊和看看学术写作指导。

专业课二:该科目的备考以指定的参考书为主,600多页的英文书,看书、划重点、查询陌生的概念和术语、做章节思维导图……反正坚持啃书。如果当天有课,一般晚上8点半到10点多看书,若没课或是周末就灵活安排,延长当天的复习时长。此外,我觉得专业课只看一本书可能不太够,所以额外补充了几本经典专业著作,不拘中英文,看了总会有所收获。除了看书,我也要求自己多看专业论文和及时追踪专业发展动态。譬如早上和中午各花20分钟左右看看论文,关注有干货的公众号,关注并观看相关线上学术讲座……因为博士考试没人给你划重点,所以和专业方向有关的内容我都会想办法了解和覆盖,努力厚积。

 

初、复试

初试于周末两天举行,每科考3小时。初试后两周左右公布了初试成绩,再一周左右公布了复试名单。

复试为线上形式,由各学院自行组织安排。期间考生要按照要求做好线上复试的准备,譬如调试设备。复试安排在某工作日下午,复试结束后几个工作日研招办公示拟录取结果。

 

这一路,一步步闯关走到最后,有苦有乐,收获满满。当然,每个人的规划不一样,考博只是众多人生选择中的其中一种,适合自己的才是好的选择。写此文纯粹是希望能与大家分享一下经历,希望能给准备和正在考博的老师一些帮助和鼓励。最后,非常感谢外国语学院单新荣院长、赖建青副院长、吴素贞主任、张永亮主任,以及学院大家庭各位老师和小伙伴给予的祝福。衷心祝愿学院越办越好,祝各位领导和老师一切顺利!

                                                2021年7月5日

 

供稿:李思琦  审核:李媛  编辑:李媛

 

广应科外国语学院

广应科外国语学院

广应科校园服务

广应科校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