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专业
一、专业简介和特色
专业简介:美术学专业是广州应用科技学院美术创意学院对接教育产业集群和文化产业集群美术教育、美术创作行业,依托美术与设计专业集群建设的核心专业,于 2005年开始招生,现有在校生规模737人。本专业基于美术学一级学科、美术学专业类建设形成,是我校品牌建设专业和校级重点学科。
专业特色:本专业围绕美术(美育)教师、专业美术创作人员方向进行人才培养。遵循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基本思路,目前已与十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并开展了深度的校企合作,形成了应用型、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美术(美育)教师和专业美术创作人员两个人才培养渠道,依托课程平台、展赛平台实现专业教学,为服务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着力培养理想信念坚定、职业素养良好、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美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职业面向
专业集群名称及其地位 |
美术与设计 |
对接产业集群 |
教育、文化产业集群 |
对应相关行业(代码) |
教育83、文化艺术业88 |
||
对应职业类别(代码) |
幼儿教师2-08-04 中小学教育教师2-08-03 其它教学人员2-08-99 美术专业人员2-09-05 工艺美术与创意设计专业人员2-09-06 |
||
对应的工作岗位(群) |
美术(美育)教师、美术创作人员、美术研究人员、美术设计部门、出版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编辑出版、设计制作人员 |
||
对应职业(执业)资格 |
幼儿美术(美育)教师、中小学美术(美育)教师 |
三、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粤港澳大湾区,服务美术教育、创作产业,培养有深厚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良好职业道德、人文与科学素养和较强团队合作精神,能扎实掌握美术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关注美术学的理论动向及发展趋势,具有视觉文化发展前沿动态的把握能力和广泛的人文素养,具有从事美术教育教学、美术创作、美术研究、美术活动组织与实施、美术编辑等工作能力,能够胜任学校、美术(美育)教学培训机构、文化艺术部门、科研创作等相关领域工作,专业素质高、创作能力强、会沟通、能创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美术学应用型专门人才。
本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在毕业五年后的目标预期:
培养目标1:思想素质: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和人文与科学素养,在工作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能够展现出良好的人生观、职业观与发展观,成为德才兼修的业内典范;
培养目标2:专业素养:掌握美术学绘画基础知识、理论基础知识。
培养目标3:创新能力:能够使用中国画、油画、水彩等材料进行语言风格较鲜明的绘画创作。能够创新性的组织开展美术(美育)教学活动和美术专业活动。能够运用美术学理论知识进行美术研究、美术鉴赏。能够在工作实践中不断进行思想解放与更新,紧跟行业发展的新趋势。
培养目标4:团队合作: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与团队合作能力,能够与国内外同行、专业客户、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能够融入团队并发挥骨干作用。
培养目标5:职业发展:具备可持续发展理念及终身学习的能力,通过继续教育或其它学习渠道进行知识与能力的自我更新与提升,适应美术学行业的快速发展,不断拓展自身的知识领域及职业竞争能力。
四、毕业要求
修业期满,符合国家和学校相关规定,修读完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成绩合格。学制为四年。采用弹性修业时间,最高修业年限为八年。修业期满,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毕业生需达到以下具体要求:
(一)素质要求
毕业要求1.综合素质:具备较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备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职业品质,形成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基本能力。
指标点1.1 思想素质: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和中华民族自豪感;
指标点1.2 职业规范:遵法守纪、崇德向善、诚实守信、尊重生命、热爱劳动,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指标点1.3 职业素质:勇于奋斗、乐观向上,具有自我管理能力、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指标点1.4 身心素质: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拥有健康的体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掌握基本运动知识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知识要求
毕业要求2.专业知识:具备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造型、色彩、构图、表现等绘画技能技法和较全面的美术史、美学理论知识,良好的人文与艺术素养,并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社会实践中的相关问题。
指标点2.1 基础知识:具备扎实的绘画造型知识,能够运用构图、透视、色彩等专业工具性知识完成绘画临摹、写生。
指标点2.2 理论知识:熟悉中国美术史、西方美术史、美术概论等美术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理论分析能力,能够运用相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指标点2.3 工具知识:能使用现代化工具,能够针对专业问题,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并能够将其用于解决现实美术教育、美术创作问题。
(三)能力要求
毕业要求3.专业能力:能够运用美术学专业的基础知识,进行独立的、具备较鲜明的风格特点和一定审美水平的专业创作。
指标点3.1 基础能力:能熟练运用绘画基础造型知识,掌握绘画材料媒介特性,具备一定的画面组织能力和审美水平。
指标点3.2 创作能力:具备使用油画、中国画、水彩、综合材料等绘画媒材,有意识的选择创作主题,形成创作构想,完成初步具备个人风格、完成度较高的绘画创作的能力。
毕业要求4.实践能力:能够运用美术学专业理论知识,进行美术、美育理论、实践教学。能够运用本专业现代媒介、材料和方法开展研究、鉴赏、评价。
指标点4.1 绘画教学能力:能够运用绘画基础造型知识和专业工具性知识,进行专业性、系统化,具备一定审美水平的绘画教学。
指标点4.2 审美教育能力:能够运用中、外美术史知识和其它方面的交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进行具备一定水准的审美教育。
指标点4.3 专业实践能力:能够运用专业知识,进行作品的展示、宣传、商业化推广,具备策划、组织、实施美术专业展览的能力。
指标点4.4 创新实践能力:对中国当代艺术观念、现状、发展动态具备较敏锐的认知判断能力,并通过教学、创作实践加以体现。
(四)发展要求
毕业要求5.团队合作: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团队协作过程中具备集体主义精神,能够尊重他人、诚信负责、懂包容和欣赏。
指标点5.1 团队协作能力: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能处理好个人、团队和其他成员的关系, 在团队协作中,能够尊重他人,谦虚包容、懂得欣赏他人。
指标点5.2 团队领导能力:能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担当团队成员或负责人的角色,具备责任感和诚信意识,能够承受压力。
毕业要求6.沟通交流:能够就美术创作与美术教育专业问题与同伴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和一定的外语知识能力,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指标点6.1 专业沟通能力:具备较好的沟通表达能力,能够在专业学习与研究过程中与同行及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中设计合理的交流方式,通过文字、表格、图像及语言进行有效表达与沟通。
指标点6.2 跨文化沟通交流:具备一定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
毕业要求7.创新思维:关注美术学的理论动向及发展趋势,具有视觉文化发展前沿动态的把握能力,能够将当代视觉造型艺术的新趋势、新潮流自觉运用到创作、教学活动中,具备美术学创新思维意识,同时具备一定的美术学创新创业能力。
指标点7.1 创新思维与意识:具备互联网创新思维与意识,善于捕捉发现美术学行业前沿发展态势。
指标点7.2 创新实践能力:能够针对不同的行业领域创新性的开展美术学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毕业要求8.终身学习:树立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认识到持续自我完善的重要性,在创作、教学工作中始终保持较开阔的专业视野,在专业能力、理论知识储备、实践能力锻炼等方面不断提升。
指标点8.1 终身学习意识:能正确认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并能够结合专业特点,制定合理充实的终身学习规划。
指标点8.2 自主学习能力:能够自我管理,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具有适应社会和美术学行业发展的能力。
五、课程体系
美术学专业课程体系以“平台+模块”课程为主要结构,具体设定为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学科及专业群平台课程、专业模块课程、创新创业教育模块课程、独立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和“第二课堂成绩单”人才培养项目等六个大类。
核心课程为造型基础(1)、综合绘画、速写、中国美术史、西方美术史、专业基础技法(1)、专业基础技法(3)、油画写生与创作(1)、国画写生与创作(1)、油画写生与创作(8)、国画写生与创作(8)
实践环节具体如下:
(一)通识教育实践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组织通识能力实践,实践包括入学教育、军事技能、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劳动教育等实践教学课程。
(二)学科专业基础及专业能力实训
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室、校企共建实训基地进行专业特色课程课内综合实训,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具体实训项目如下:基础写生、专业考察、陶艺。
六、师资队伍
已形成以知名教授为专业带头人的人才梯队、优秀中青教师担纲的课程组和开展课下工作室工作的跨学科导师组。现有专任教师20人(其中4人是省级教学名师),高级职称5人(正高级职称4人,副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5人。教师中博士1人,硕士18人。
七、教学条件
美术学专业现拥有各类画室、实验室27间,按照美术学专业国内一流水平建设完成包括国画室、油画室、国画临摹拷贝室、油画综合材料实验室、学生课下工作室等。 建设起点标准高,硬件设施齐备。建设校外实践写生基地8处,开发实习单位10家,参加行业协会6个。
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