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介绍
智能制造工程
学制4年/ 学位: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专业介绍
智能制造专业于2023年通过广东省教育厅审批,2024年9月批准第一届招生。该专业是近年比较热门的交叉学科专业,具有计算机科学、控制理论、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多领域的知识交叉。在中国智能制造2025以及全球信息化的背景下,人才缺口较大、就业前景广阔。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热爱祖国,爱岗敬业、求实创新、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本科生;本专业立足于粤港澳大湾区,服务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具备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技能,创新意识好、应用能力强,能在社会各领域开展赋能工作,能在广东省大湾区的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能制造、智能机器人等行业产业中,从事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运维、销售与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专业特色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毕业生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扎实,突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强,能胜任智能制造工程领域内智能系统设计、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生产组织管理等方面工作的能力。本专业形成主要面向中国制造2035远景目标行动纲领,在汽车制造、航空航天、轨道客车、数控装备和工程装备等领域形成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优势与行业特色。
主要专业课程
就业前景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地方经济的需求,就业去向:1、科研机构软硬件开发人员。2、智能制造企业设备改造研发以及维修生产管理。3、智慧城市、智能驾驶、智慧医疗、机器人等一系列相关的高科技公司。4、政府智能制造相关机构。
电子信息工程
学制4年/ 学位: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专业介绍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学校成立最早、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工科专业之一。电子信息工程是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的较宽口径的专业,是典型的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控制科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的交叉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作为信息技术领域的主干专业,是一门基础知识完整、应用领域广泛、发展迅速的工科门类学科。
本专业着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具备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具备良好的科学实验和工程实践经验,拥有科学创新意识和综合设计能力,熟练掌握现代电子系统设计原理与方法,具备单片机、嵌入式产品开发、DSP应用、电子产品生产与测试的专业能力,培养能够从事各类电子设备的分析、研究、设计、开发及应用,符合电子信息领域、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于粤港澳大湾区,服务电信、智能制造产业,培养热爱祖国,爱岗敬业、求实创新、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掌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技能,创新意识好、应用能力强,能在社会各领域开展赋能工作,能在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能源、 智能制造、智能机器人等行业中,从事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管理等工作,德智体美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应用型工程人才。
专业特色
本专业是学校成立最早、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工科专业之一。本专业围绕电子信息类领域、智能控制方向进行人才培养,尤其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技能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坚持实用面宽、遵循电子行业人才需求、特别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原则,为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着力培养理想信念坚定、职业素养良好、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应用型工程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
就业前景
本专业就业前景好,就业方向可成为电子工程师、通信工程师、嵌入式软/硬件工程师及其它电子信息领域的工程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可从事电子设备、嵌入式开发、电路设计、智能家居及物联网行业,以及信息技术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从事电子信息工程及相近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
车辆工程
学制4年/ 学位: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专业介绍
车辆工程专业是学校为适应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于近年设立的新特色专业。有以教授、高级工程师领军的,以讲师、技师为骨干的教师队伍,博士、硕士占80%。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计时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和质量。车辆工程专业是面向汽车工业,融合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等多学科领域知识,研究和解决道路车辆、工程车辆在设计开发、生产制造、试验检测、运行管理等方面理论和实际问题的宽口径综合性专业。
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于粤港澳大湾区,服务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产业,培养热爱祖国,爱岗敬业、求实创新、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掌握车辆工程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技能,创新意识好、应用能力强,能在社会各领域开展赋能工作,能在智慧交通、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等行业中,从事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管理等工作,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应用型工程人才。
专业特色
本专业围绕汽车设计、汽车制造、新能源汽车方向进行人才培养。本专业建设遵循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基本思路,目前已与十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并开展了深度的校企合作,形成了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学校教学和企业实践两个人才培养渠道,依托科研教学平台、校企合作平台、产业学院平台实现专业教学,为服务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着力培养理想信念坚定、职业素养良好、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应用型工程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
就业前景
一是机器人工程专业人才是当前社会需求量很大的人才:二是高级机器人工程专业人才短缺,但是技能型人才仍然有很大的社会需求量;三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机器人工程专业人才可以实现广渠道就业,对应的就业岗位主要有:智能机器人编程调试工程师、智能机器人机械设计工程师、智能机器人应用与维修、产品经理(智能机器人方向)、软件工程师(智能机器人方向)、视觉工程师、运动控制算法工程师等,并且可拓展的就业岗位群也较多。
机器人工程
学制4年/ 学位: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专业介绍
专业有以教授、高级工程师领军的,以讲师、技师为骨干的教师队伍,博士、硕士占80%。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计时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和质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专业具有鲜明的学科交叉性、知识集成性和实践创新性特色,与车辆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等专业相得益彰,共同为汽车全产业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于粤港澳大湾区,服务工业机器人制造、特殊作业机器人制造、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服务消费机器人制造、智能制造产业,培养热爱祖国,爱岗敬业、求实创新、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掌握机器人工程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技能,创新意识好、应用能力强,赋能社会经济各领域,能在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能制造、智能机器人等行业中,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管理等工作,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应用型工程人才。
专业特色
本专业围绕数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工业机器人结构与控制技术、机器人传感技术、机器人系统编程及编程应用、机器人运动控制、自动检测技术方向进行人才培养。本专业建设遵循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基本思路,目前己与3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并开展了深度的校企合作,形成了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学校本科教育和产业学院两个人才培养渠道,依托学校平台、产教融合平台、企业实践平台实现专业教学,为服务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着力培养理想信念坚定、职业素养良好、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应用型工程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
就业前景
一是机器人工程专业人才是当前社会需求量很大的人才;二是高级机器人工程专业人才短缺,但是技能型人才仍然有很大的社会需求量;三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机器人工程专业人才可以实现广渠道就业,对应的就业岗位主要有:智能机器人编程调试工程师、智能机器人机械设计工程师、智能机器人应用与维修、产品经理(智能机器人方向)、软件工程师(智能机器人方向)、视觉工程师、运动控制算法工程师等,并且可拓展的就业岗位群也较多。
机械电子工程
学制4年/ 学位: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专业介绍
为了适应大湾区经济发展需求,国家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智能制造领域和机械电子领域等新工科人才需求旺盛,机器人、无人机、智能控制等新兴产业发展迅猛,学校重视理论与实践教学并举,贯彻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粤港澳大湾区,服务机械电子、智能制造产业,培养热爱祖国,爱岗敬业、求实创新、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能扎实掌握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基础和机械工程专业领域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熟知开展机械工程领域技术工作的方法和流程。创新意识好、应用能力强,能在社会各领域开展赋能工作,能在制造业的多种细分行业中从事与机械装备或机电系统设计、制造、测控、维护工程相关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技术服务以及技术管理等工作,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工程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专业特色
本专业围绕 OBE教育理念,协同育人,以本为本方向进行人才培养。本专业建设遵循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基本思路,目前己与3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并开展了深度的校企合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学校和产业融合两个人才培养渠道,依托学校平台、产业学院平台、企业实践平台实现专业教学,为服务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着力培养理想信念坚定、职业素养良好、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机械电子工程应用型专门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
就业前景
机械电子专业就业前景良好,市场需求广阔。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政府出台“十大强国”战略,其中《智能制造2025》 明确了9项战路任务和重点,提出了8个方面的战略支撑和保障。机械电子的工程师可承担创新、设计、装配、制造、生产和调试的工作,以及系统规划、方案设计、前期工作、质量控制销售、客户服务、使用培训、咨询和售后服务等,在新工科人工智能以及机器人等方向也有广泛的就业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