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上午,我校举办“新时期中国独立学院转型与发展路径探索学术论坛”,校长刘剑锋、常务副校长吴舸、副校长李江凌,《江苏高教》主编沈广斌教授,西南大学期刊社副社长吴淑爱研究员,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编辑部主任张曙光副编审,东北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编辑胡义副编审,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邓磊教授,重庆对外经贸学院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彭霄副教授,还有来自集团兄弟院校重庆外语外事学院的副校长奚正新副教授、科研处处长张跃副教授、图书馆馆长李玲副教授,以及“中国独立学院转设与高质量发展”研究平台的其他成员等领导和嘉宾出席本次学术论坛。论坛由我校副校长李江凌主持。
中国独立学院在经过近20年的发展周期后,迎来了重大的调整和转折。2020年5月,教育部提出了“能转尽转、能转快转、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分类指导、因校施策”的工作思路。在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下,如何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教育质量,实施特色发展,是转型期的独立学院,乃至中国民办高等教育需要思考和面对的重要问题。此次,我校举办“新时期中国独立学院转型与发展路径探索学术论坛”,旨在总结独立学院在过去二十年发展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厘清未来转型发展的路径和愿景,并研讨民办高等教育如何在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步伐中发挥不可或缺的独特作用。
我校校长刘剑锋在论坛致辞,他首先代表董事会和学校,欢迎出席此次学术论坛的各位领导和嘉宾。他表示,新时期中国独立学院转型与发展路径探索学术论坛是肇庆校区图书馆落成后,在这里召开的第一次学术论坛,意义深远。刘剑锋校长向与会嘉宾介绍了我校的办学发展情况。立足大湾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站在新起点,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由独立学院转设更名后的广州应用科技学院,始终坚守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紧紧围绕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目标,扎实推进特色强校系列重要工程,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
论坛上,吴舸常务副校长作《口述史研究视角下新时期中国民办高校的价值定位与功能转型》报告。他将报告分成了选题背景和意义,研究框架与思路、研究方法与过程以及参考文献四个部分进行阐释。吴舸常务副校长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并强调要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吴舸常务副校长指出,在教育改革发展的背景下,民办高等教育作为我国的高等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其承担着民办高校具有的价值定位与功能转型。新时代,应在党建引领下践行好铸魂育人的崇高使命,不断引导规范民办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江苏高教》编辑部的沈广斌教授作出了组织变革视野下的中国独立学院发展展望报告。他先讲述了大学组织的产生与变革历程,并得出了时代的发展需要新组织的产生等结论,再介绍了独立学院的参与者更加多元化、技术支持的有限性、行政权力远大于学术权力和目标清晰的四个基本特征以及普及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组织变革的趋势。
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邓磊教授在论坛上作了独立学院生源优化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双向提质道路报告。他先讲述了独立学院的政策背景与社会背景,并表示1999年的高校扩招具有缓解就业压力、拉动经济增长、提供高等教育机会的重要历史意义。他通过高等教育招生人数与近十年出生人口数的对比得出中国高等教育人才资源流失的三大原因为陈旧的理念、无序的增长、失衡的结构,并预测了未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最后,他提出了特色发展,协同联动的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队伍的方法。
在圆桌论坛中,我校校长刘剑锋、《江苏高教》主编沈广斌教授、西南大学期刊社副社长吴淑爱、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编辑部主任张曙光、东北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编辑胡义、重庆外语外事学院副校长奚正新,共同探讨了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与独立学院发展研究的范式、路径和方法。在此期间,嘉宾们也和我校与会的教师代表,就独立学院的发展道路问题进行了互动交流,现场气氛热烈融洽。
此前,我校常务副校长吴舸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独立学院20年发展口述史研究》正式落户我校,该项目于2019年7月8日由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级别最高、分量最重、权威性最强的国家级政府基金资助项目,研究成果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国家社科研究的最高水准,是衡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支撑学科建设、本科教育和人才培养都有十分重要的牵引推动作用。
采写:新闻中心记者团 钟倩欣 李诗琪
摄影:新闻中心记者团 龙奕希
编辑:邱嘉欣
审核:李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