浇花浇根,育人育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用不可替代。3月25日下午,我校在肇庆校区图书馆非遗馆开展2025年春季学期党委书记“思政第一课”。省教育厅督导专员、我校党委书记陈光团为来自全校70多个学生社团的近百名学生骨干授课。党委宣传部部长李帆,以及校团委、图书馆相关负责人参加思政第一课。
文化长青,薪火相传。图书馆非遗馆集展示、传承、体验、教育、培训功能于一体,是创建校园非遗传承保护的综合平台。通过“走进非遗”“湾区之光”“广府人生”“多彩肇庆”四个板块,让非遗项目以科学、普世、深入、共情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将非遗之美融入中华文化之大美,传播粤港澳大湾区非遗的深厚底蕴。非遗馆的设立既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的回应,也是对学校办学愿景与使命的践行。不仅能让同学们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的实践性和持续发挥非遗的育人价值。
校党委书记陈光团此次在非遗馆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勇担青年使命》为题讲授思政第一课,围绕“要深刻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要深刻认识青年在文化传承中的关键作用”“要做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三方面展开阐述,深入剖析文化传承创新的时代意义,彰显民族精神。
将“思政第一课”从教室放到学校非遗馆,陈光团书记带领带领同学们参观展览展陈区和穗肇双城方志馆并进行现场授课。参观过程中,讲解员对各个展区进行系统讲解,陈光团书记则适时与同学们展开互动讨论,结合实物展项深入浅出地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意蕴。同学们或聚精会神聆听讲解,或围拢在展览前细致观察,真切感受非遗技艺文化与方志文献记载的城市文脉。陈光团书记告诉学生们,习近平总书记深入群众,打卡“非遗”,勉励我们更好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今年,我国迎来了首个“非遗版”春节,潮汕英歌舞“燃爆”社交媒体,苏州花灯点亮城市天际线,各地纷纷用非遗符号解码传统年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青年是文化传承中的主力军,应主动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非遗馆内陈列的广东醒狮、佛山木版年画等非遗作品吸引了师生目光。这些展品不仅承载着传统技艺的智慧,更融入了红色文化元素。陈光团在授课中强调:“非遗是中华文明的‘活化石’,而红色基因是民族精神的根与魂。二者的交融,既是文化自信的体现,更是青年使命的召唤”。陈光团书记在授课中对同学们提出来自各社团的学生骨干们提出三点期待:一是要深刻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二是要深刻认识青年在文化传承中的关键作用;三是要做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
参观讲解后,陈光团书记又召集同学们在非遗馆内围坐分享学习交流。陈光团书记向同学们提出“你在校园中观察到了哪些校园文化元素或现象?”“作为广应科的学生,你期待学校建设什么样的校园文化?”“你认为在校园中可以通过哪些社团活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课后问题”,引发同学们的热烈讨论。
分享交流中,同学们围坐成环形,聚精会神地聆听陈光团书记的授课。陈光团书记与来自全校70多个社团的学生骨干互动交流,现场气氛“活跃”。同学们各抒己见,纷纷对“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献言献策,共同为校园文化建设贡献着青年智慧。面对同学们的回答,陈光团书记一一回应并结合通俗的事例进一步分析。
参加书记“思政第一课”的同学们纷纷表示,这堂思政课让大家在体验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也提升自己的认知高度,并认识到作为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努力学习,用心用情弘扬传统文化,更应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是我非常关心的一件事。”“讲好思政课不仅有‘术’,也有‘学’,更有‘道’。”他多次在不同场合传授讲好思政课的方法。广应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从拓宽“广度”、聚焦“深度”、赋予“温度”、提升“高度”上积极推进思政课高质量建设,并结合学校“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开放活校,文化润校,特色名校”的发展战略,让中国精神、文化自信深深植根于学生心中,从而落实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出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持续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供稿:新闻中心记者团 罗文诗 林子涵 麦栩莱
图片:新闻中心记者团 冯芷滢 罗翠燕 廖浩良
编辑:新闻中心记者团 林依萍
审核:李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