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民办高校首发!我校《指南》发布

发布日期:2025-03-21


在教育现代化的浪潮中,广州应用科技学院以前瞻性的视野和创新的勇气,组织编写《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提升与应用指南(通用版)V1.0》,并于3月21日正式对外发布。广应科编写的这份《指南》,旨在积极响应教育强国、教育强省和教育数字化战略部署,提升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开创“AI + 教育”发展新格局。这份《指南》,也是国内首个由民办高校编制并向全社会发布的教师AI素养提升与应用指南,展现了广应科在全力融入国家战略、服务广东教育高质量发展上,以实干实绩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响应战略,广应科勇担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广州应用科技学院积极作为,深入实施学校特色强校引领战略,全力落实《广州应用科技学院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八新”行动方案》。为全面提升教师与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学校组织人工智能与电气工程学院(智能制造学院)、院校研究中心、教师发展中心组成团队,精心编写了《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提升与应用指南(通用版)V1.0)》,这是学校特色强校战略的重要成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为了让更多教师受益,广州应用科技学院将通过门户网站和官方订阅号,面向全体教师和全网提供免费下载《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提升与应用指南(通用版)V1.0)》,还将印刷成册,赠送给周边中小学。广应科这一举措,将真正做到让“人人会AI,人人用AI”,为广大教师提升AI素养提供了便捷、高效的途径。随着《指南》的广泛传播和应用,预计将有越来越多的教师掌握AI技术,将其融入到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推动“AI + 教育”的深度融合与发展。

框架明晰,构建AI素养体系

《指南》系统构建了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框架,犹如一座坚固的桥梁,连接着教育教学工作与人工智能技术。它从知识领域、能力模型和使用规范三个维度全面展开。知识领域广泛涵盖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工具操作技巧及教育科研场景应用案例,为教师搭建起扎实的AI知识基石;能力模型精心构建技术理解、教学创新、科研赋能、伦理治理四大核心能力,助力教师全方位提升AI应用能力;使用规范明确数据安全、学术诚信、算法偏见防范等操作准则,并嵌入最新的人工智能生成论文撤稿事件等违规案例,为教师使用AI划定了清晰的边界,确保教师在AI应用过程中遵循道德和法律规范。


路径多元,实操支撑助力提升

为帮助教师切实提升AI素养,《指南》提出“政策-自我-培训”三位一体提升路径,并配套4份附件形成强大的实操支撑。附件1如同一个丰富的AI工具宝库,汇总了国内外主流AI工具(如豆包、文心一言等)的操作教程与场景适配指南,提供多个具体应用场景的操作步骤,让教师能够轻松上手;附件2针对国产大模DeepSeek - R1,详解其在文本生成、代码辅助、多模态处理中的教学科研实操案例,并提供本地化部署的详细教程,助力教师利用国产AI工具开展创新教学与科研;附件3聚焦人工智能辅助课堂设计、教学文件生成、实验数据准备、批改作业等各方面内容,提供可复制的实施模板与效果评估方法,附部分提示词的建议,方便教师将AI技术融入日常教学;附件4涵盖科研素养的提升、文献综述自动化、申报书写作、论文写作、数据分析、趋势预测等多个科研环节,并附实证案例,为教师的科研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特点鲜明,四大优势引领潮流

《指南》具有普及性、系统性、实操性、本土化四大显著特点。普及性方面,它面向广大普通高校教师,语言通俗易懂,重在入门与应用,让不同基础的教师都能轻松上手,快速掌握AI在教育教学和科研中的应用方法,真正实现了AI技术的普及化。系统性上,首创3维11项人工智能素养框架,形成“认知 - 能力 - 规范”闭环,全面、系统地提升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使教师在掌握AI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能遵循相应的规范和准则,为教师的AI素养提升提供了科学、全面的指导。实操性层面,通过附件提供工具操作手册、案例库、应用模板等资源,降低技术应用门槛,让教师在实际工作和教学中能够直接运用AI工具,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真正做到了让AI技术落地生根。本土化特点则体现在整合超星AI助手、DeepSeek等国产工具,适配中文教学与科研场景,更符合国内教师的实际需求,为教师在中文环境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彰显了国产AI工具在教育领域的巨大潜力。


广州应用科技学院此次发布的《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提升与应用指南(通用版)V1.0》为广大教师提升AI素养提供了有力帮助,将推动“AI + 教育”的深度融合与发展。未来,学校编制团队还将根据人工智能技术的最新进展与实际工作需要不断更新升级该《指南》,持续赋能广大教师AI素养提升与工作提质增效。



信息提供:院校研究中心 刘欣 巫国云

人工智能与电气工程学院 解成俊 廖干洲

封面设计:党委宣传部 蔡依湫

采写:党委宣传部 李帆

摄影:新闻中心记者团 廖斌

编辑:党委宣传部 潘雨欣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