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定位:
智能制造专业于2023年通过广东省教育厅审批,2024年9月批准第一届招生。该专业是近年比较热门的交叉学科专业,具有计算机科学、控制理论、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多领域的知识交叉。在中国智能制造2025以及全球信息化的背景下,人才缺口较大、就业前景广阔。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热爱祖国,爱岗敬业、求实创新、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本科生;本专业立足于粤港澳大湾区,服务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具备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技能,创新意识好、应用能力强,能在社会各领域开展赋能工作,能在广东省大湾区的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能制造、智能机器人等行业产业中,从事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运维、销售与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培养规格:
本专业修业年限为四年,达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毕业时最低学分165学分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
1、素质要求
(1)具有强烈的爱国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较高的职业道德、坚定的追求卓越的态度;
(2)具备较丰富的人文科学素养,具有良好的现代意识和一定的国际化视野,掌握初步的科学研究方法,具备求实创新的精神与创业意识;
(3)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智能制造领域设计、开发的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并履行相应的责任;
(4)拥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2、知识要求
(1)具有从事智能制造 专业领域工程技术工作所需要的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并能将这些知识用于解决智能制造领域设计、开发等相关
复杂工程问题;
(2)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和分析智能制造领域设计、开发等相关复杂工程问题,并通过文献研究获取相关信息,整理、分析和归纳资料,以获得有效结论;
(3)能够设计针对智能制造领域设计、开发等相关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功能模块或系统流程,并能通过设计性实践环节检验设计的合理性。同时,能够在智能制造领域设计、开发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综合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能够利用专业知识,解决智能制造以外电子设计、软件设计、数据处理、数据维护等方面的问题的能力。
3、能力要求
(1)能够就智能制造领域设计、开发等相关复杂人工智能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智能制造工程问题及专业技术的沟通和交流;
(2)能够针对智能制造领域设计、开发等相关复杂智能制造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和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3)比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有较强的专业外语阅读和写作能力;具有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
(4)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不断适应职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该体系采用“类别+模块”的形式进行设置,主要包括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两大类,每个类别中分别设置不同的模块课程,具体内容如图2所示。
图1 专业课程体系架构
图2 公共与通识类课程设置
1.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工程材料等;
2.工程基础类课程: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包含:工程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智能制造工程导论、MES工业生产系统、计算机网络与工业物联网、控制工程基础、机械制造基础(工程材料+制造技术基础+材料成型基础),大学计算机、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电工电子技术等;
3.专业基础类课程:智能制造工程研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电机拖动与控制、数字信号系统与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应用、无线传感网络、计算机通信;
4.专业类课程:工业机器人技术及应用、数控加工与编程技术、智能工厂集成技术、智能仪器与智能测试系统、智能装备故障诊断与维修、智能生产计划管理、自动化仪表与过程控制,数字化制造技术、嵌入式原理与应用等
5.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机电产品CDIO、机械系统综合实验、机械制造综合实验、数控加工技术综合实验、机电控制、传感器与数据采集综合实验、计算机控制系统综合设计实验、电路和电子技术设计与实践、计算机程序设计实践、无线通信综合实验、工业机器人控制综合实验、智能制造系统综合实验、生产实习、智能制造综合实践、毕业设计等。
五、教学条件:
本专业有大学物理实验室、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室、单片机技术实验室、控制技术实验室、机器人实验室、人工智能综合实验室、智能制造实验室等共10间;其中学生创新实验室3间;校企合作单位30个。
六、就业前景指引: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地方经济的需求,就业去向:1、科研机构软硬件开发人员。2、智能制造企业设备改造研发以及维修生产管理。3、智慧城市、智能驾驶、智慧医疗、机器人等一系列相关的高科技公司。4、政府智能制造相关机构。
七、师资队伍:
本专业现有专业教师共4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讲师职称1人,研究生4人,占比100%。兼职专任教师3人。